古代志怪故事——烽子,獭贿


烽子

我在鄞江时,听把总吕正阳讲述他驻守福建上杭时,有一个属他管辖的营地,是山区中的一个驿站。那里只有几十户人家,住得很分散,地方也十分荒僻。忽然间这地方出现了妖怪,在户外露宿的人家常常丢失小孩,或者小孩脑袋被打破,脑浆被吸空而死。于是人们都警惕戒备,即使是炎热的夏夜,也一定紧锁门窗,甚至还有人把小孩藏在箱柜中。这样闹妖怪闹了将近一年。

正好有一个新召募来的守卒某乙,带着火枪、弓箭和行李,从上杭出发到这个山区去。没走几里远,天已黑了,刮风下雨又打雷,某乙前进不得,只好在一个神庙下歇息。庙的东边都是些长满了野草的坟墓,庙旁有一株高大的枯树,雷电绕着树顶劈打,没有一息间断。某乙仿佛觉得树梢上有东西,凭借着闪电的光细细察看。只见有一个妇人,白脸红衣,披头散发,赤脚,两只眼睛像灯一般又红又大,正蹲着身子仰起头,手里拿着一幅白绢,长有五、六尺。

雷刚打下来,她就挥动白绢抵御,雷便升腾而起。这样反复好多次。某乙非常惊骇,暗自想道:“这是什么女人,竟敢和雷较量?细看她那样子,不像是活人,一定是尸变而成。我何不为雷公助一臂之力呢?”于是取下火枪火药,上了铅弹,向那妇人发射。妇人中弹坠落,雷也随之落下击打在她身上。雨渐渐停止了,某乙就到神庙中住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出庙去看,那妇人已被子弹穿透击毙了。她的脸上、手上都长有寸把长的白毛。某乙将经过告诉村民,众人共同去验看,没有不惊奇诧异的。大家堆起柴火烧掉了女尸。从此以后全乡安宁,不再有小孩被吸脑浆的事情发生了。

兰岩氏说:“以前曾有尸变成旱魃的,也未曾吸食小孩的脑浆,更不要说与天雷斗了,这个妖物实在是奇异。某乙能成功助得雷公,也是天数使然。”

【原文】

烽子

予在鄞江,闻把总吕正阳,述其守上杭时,所辖某汛,山邮也,居民数十家,零星散处,地殊荒僻。忽萌妖异,露宿者往往失去小儿,或脑破浆空而死,遂各相警备。虽夏夜酷暑,亦必局键户牖,甚有藏小儿于箱箧中者。患此近一年矣。会新募烽子某乙,以火枪荷弓矢行李,自上杭之汛。未至数里,日已暮,天大雷雨以风,乙不能进,止一神祠下。祠东悉荒墓,旁一大枯树,霹雳环绕,不暂锘去。乙觉树头有物,借电光谛辨之,见一妇人,红衣白面,披发跣足,两眼赤大如灯,蹲身仰首,手持白绢一幅,长五六尺。雷声甫下,即以绢拂之,雷复腾起,如是者数次。乙大骇,阴念何物妇人,敢与雷敌。细观其状,非人,必尸变也,予盍为弗少助一臂乎?乃取火枪火药下铅子,向妇人发之。甫中而颠,雷随下击之。雨渐止,乙即于神祠中宿焉。明旦往视妇人,已洞首死矣,面手皆生白毛,长寸许。至汛,白于众,共往验之,无不惊诧。聚薪烧之,以灭其形。自此一乡宁谧,无复小儿失脑之患云。  兰岩曰:

有尸而变为旱魃者,未曾取小儿脑,岂敢与雷斗,斯愈奇矣。乙助成功,亦天使然耳。



獭贿

凉州地方产獭,吐鲁番人往往把獭肉腌制后出售,一头值一百钱。味道接近南方的果子狸,不过獭肉要更肥大些。有位武生叫折兰,陕西榆林人,是个大胡子,身材魁梧,饭量一个抵几个人,最喜欢吃獭肉。雍正年间,他从军去边塞,行经甘肃山丹境内时,见到有十几头獭,用后腿支地站立着,互相挽着前臂在快步行走。折兰下马追赶它们,獭翻身向折兰跪拜,口中发出啾啾的声音。

同声说:“饶命,饶命!'折兰与同行的四位听到后,感到十分惊异,于是不再去捕获它们。

当天晚上,折兰等人在野外露宿,忽听帐篷外有簌簌的声音。出去探看,原来是许多獭用草叶裹着沙枣前来,放在床边然后离去。把沙枣收拢来,总共约有二斗。折兰发誓今后不再吃獭肉。以后有人劝他何必如此,折兰说:“我曾接受过獭的贿赂,怎么再能吃它们的同类呢?”

闲斋氏说:“我在甘肃时。也时常吃獭肉。獭以草根为食,冬天蛰伏洞穴中。刚出蛰时,两腋部位的肉有毒,不可食用。獭的前后肢类似人的手足,肝有十二叶,逢闰月会增加一叶。平时居在洞穴中,前后开有两个出口,犹如同时有两个洞窟。但如果一边用烟去熏,一边放狗去追,它很难逃脱。唉!当年魏武王曹操怕人掘墓,作疑冢七十二个,到头来真冢还是被掘了,只有两三个洞窟又何足凭依呢?”

【原文】

獭贿

凉州多獭,吐鲁番腌而货之,百钱一头。味似南方果子狸,而肥大过之。武生折兰者,肤施人。虬髯伟质,食兼数人,而尤喜啖獭。雍正间,从军出塞,径山丹道上,见獭十数头,皆人立,连臂而趋。折下马逐之,獭翻身返面,向折长跪,声啾啾可辨,同声曰:“饶命!饶命!”折与同行四人共闻之,大以为异,遂舍去。是夜,露宿于野,闻帐外有簌簌声,出视,见群獭各挟草叶,裹沙枣,置榻畔而去,收之得二斗余。折詈不复食獭。后有人劝之,折曰:“吾曾受獭贿,可复食同类乎?”

闲斋曰:

予在五凉,颇亦食獭。獭食草根,冬蛰,启蛰后两腋有毒,不可食。人手人足,肝十二叶,闰益一叶。一窟而有前后户,犹二窟也。然而烟熏之,犬逐之,无能免者。呜呼!魏武疑冢七十二,真冢犹被掘也,二三窟何足恃哉!  兰岩曰:

獭特以沙枣报恩耳,乃折名之曰贿,岂此风信乃豚鱼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