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古代志怪故事——为儿索价,鬼魂觅棺告主人

为儿索价
礼部主事葛祖良对袁枚说:邻居程某,家中很有钱财,但没有儿子。没想到晚年竟然生了一子,性情聪明敏慧,生得眉目莹秀,程某对他爱如掌上明珠。

孩子到十二岁时,身体多病,用去医药费不计其数。渐渐长大以后,不从事生产与经营,却喜欢斗鸡、赛狗,家产被他挥霍一空。

程某对儿子如此没有出息,感到非常怒恨。一天,他挂了祖宗的神像,准备将儿子好好鞭打一顿。

这时儿子忽然以山东人的口音说道:“俺便是吴某,前世你欠了我一万两银子,现在已向你索取得差不多了。你以为我是你儿子吗,这可是大错特错。我昨天打开账目看了,还欠我八十多两银子,如今也不能相让。”说罢,卷起衣袖上前摘取他母亲发髻上的珍珠,随即把它踏得粉碎,然后死去。

程某最终穷困潦倒,还是绝了后代。

【原文】葛礼部讳祖亮者为予言:“其邻程某,拥重资,无子。晚年生儿,性聪慧,眉目莹秀,程爱如掌中珍。十二岁即多病,所费医药不赀。稍长,不事生业,好斗鸡走狗,产为之空,程忿甚。一旦,悬祖宗神像,将笞之。子忽作山东人语曰:『俺吴某也,前生为尔负债万金,今来索取,将尽。汝以我为子耶?大误!大误!我昨揭帐,尚欠八十余金,今亦不能相让。』奋衣前取其母髻上珠,踏碎之,然后死。程卒大穷而嗣绝。”


鬼魂觅棺告主人

姜静敷曾借住过京城里的愍忠寺一段时间。寺庙旁边有一个书斋,房间里停放着一具空的棺材,也就是民间所谓的寿器(给未去世的老年人预先准备好的棺材),是寺庙的邻居某人为他的父亲百年之后准备的。某天,姜某在月夜下读书,忽然间窗户轰然大开,旁边屋子里那具棺材的盖子得得的抖个不停。姜某吓死了,赶紧拿着蜡烛跑去一看,棺材似乎倒没啥,但盖子上有几个指印,好像是有人进出过……棺材盖还在响,姜某可不敢再多想了。也不知道响了多久,棺材才平静下来。第二天,邻居来敲门,说道:“某某老先生昨夜过世了,我来取存放在这里的那口棺材。”姜某这才反应过来,昨夜估计是老先生的魂魄刚离开身体不久,先来棺材里试试看呢。

苏州唐道原,七十高寿才去世。他的儿子就去海红坊寿器店为他买一具棺材。棺材店主人就告诉他:“昨晚,有个白胡须的人坐在某一口棺材上,点灯一照旧不见了。”他的儿子大惊,追问了那个人的身形相貌,和唐道原非常相似。而这个店主人和唐家素不相识。他儿子于是就买了昨夜那个白胡须的人坐过的那一口棺材埋葬了他。

金陵人、进士戴敬咸与梅式庵,某一天在孝廉吴朱明家喝酒。戴某忽然变得疯疯癫癫的,握住梅某的手大呼小叫的说:“要朱红色的!要加漆的!”梅某愕然不解,不知道怎么回事。片刻之后,戴某就死掉了。这才想明白,原来刚才他所嘱托的,是对自己棺材的要求啊!(也就是说,要一口朱红的大棺材,还要是用生漆反复涂刷过多遍的。要求真高啊~)

程原衡家的管事姓李。某天夜里,李某喝醉了,然后从楼上摔下去,死掉了。而全家人都不知道。程某当天夜里,从梦中醒来,忽然觉得左边耳朵变得非常的阴冷,扭头一看,哇~灯光已经变成青绿色的了,一个黑衣人站在他后边对他的耳朵吹冷气呢,似乎在絮叨什么,可又听不见。吓得程某一骨碌爬了起来,大声喊来人啊来人啊!家丁们都给折腾醒了,拿着灯笼四下查看,这才发现了楼下李某的尸体。程某明白,这是李某来求他,买一口棺木帮李某收敛吧。

【原文】姜静敷寓京师愍忠寺,寺旁为书室,室中有空棺,俗所谓寿器是也,寺邻某为其父老故置焉。姜月夜读书,窗户轰然大开,棺盖低昂不已。姜大骇,持烛视之,如有人指痕出没于棺上者,响良久乃已。次早,邻人叩门云:“某翁死,来取棺。”方悟初死之魂,夜间先来就棺也。苏州唐道原年七十卒,其子为买棺于海红坊寿器店。主人云:“昨夜有白须人坐某一棺上,烛之不见。”问其状貌,酷似道原,店主人素不相识也,乃即买其所坐者归。

金陵戴敬咸进士与梅式庵饮于吴朱明孝廉家,忽狂癫,握梅手呼曰:“要朱红,要加漆!”梅愕然不解。已而气绝,方知所托者,藏身物也。

程原衡家管事李姓者夜醉堕楼死,举家未知。原衡睡醒,觉左耳阴冷异常,疑而回顾,灯光青荧,有黑人吹气入耳,似有所诉。惊起,呼家丁四照,见楼下尸,方知李魂来告主人求棺殓也。

《子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