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清朝时期,安徽省六安市思古潭有个大户人家,膝下有一女。女儿到了豆蔻年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且有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当地有很多青年男子都对知书达理的她心生爱慕。
她本应有着幸福的未来,可是在那个年代,婚姻大事都由父母包办。母亲刚怀上她的时候,她就被父亲指腹为婚了。
如今到了嫁娶的年龄,男方见她秀外慧中,格外担心节外生枝,便迫不及待地将娶亲的聘礼送来。可当她打听到自己的准丈夫是个不学无术、好吃懒惰之徒时,便产生了死也不嫁的念头。面对父母的逼婚,她毅然选择了离家出走。后来,父母得知她在尼姑庵削发为尼,便多次前来劝其还俗回家,可每次都吃了“闭门羹”。
一天傍晚,小尼姑来到河边洗衣服。美丽的晚霞倒映在河里,好似五彩缤纷的彩绸。在水天交界的地方,夕阳恍若一个红色的气球,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
小尼姑有点累了,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无意间从水中看到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女孩:白皙的脸上嵌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眉毛弯似柳叶,嘴唇红似樱桃,一笑起来还有两个迷人的酒窝。小尼姑惬意地朝水中的女孩笑,水中的女孩也开心地朝她笑,她分明瞧见了水中女孩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
忽然,水面动荡起来,光线也暗了下来。风吹皱了她的衣襟,她抬眼仰望天空,只见一团团突如其来的乌云迅速地将晚霞给遮住了,仿佛一张精美的彩图被泼上了黑墨似的。
小尼姑知道,天快要下雨了。她加紧洗起了衣服。
远处隐隐传来男子读书的声音,而且越来越清晰了。小尼姑朝上游看了一眼,只见一只小船正向这边驶来。小船上端坐着一个白面书生,他双手划着桨,眼睛却紧盯着旁边的书本。船越来越近了,小尼姑终于能看清书生俊俏的面孔了。看着书生长得浓眉大眼,一副专心致志学习的样子,小尼姑便满心欢喜起来。
为了引起他的主意,小尼姑故意将棒槌捶得更响了。书生终于注意到她了。他们的目光蓦地“撞”在了一起,再也不愿从彼此的身上挪开。小尼姑发现书生的脸色有些苍白,而且不时发出咳嗽声。根据她以往的经验判断,这个书生应该生病了。
眼看书生的船就要从她的眼前驶过,天忽然下起了滂沱大雨。
小尼姑连忙将衣服放进盆里,端起盆来就要走。可还没走几步,便又回过头来张望,她想看看书生是如何避雨的。
书生将船停靠在了岸边,见小尼姑扭过头来,便赶紧施礼,请求到尼姑庵里避雨,并再三强调是害怕书被雨淋湿了。小尼姑羞答答地点了点头。
书生一进到屋里,便伏案苦读起来。小尼姑给他倒了一杯水,然后坐在一边静静地听,时而偷偷地地瞅他一眼。
书生读着读着,只觉头越来越重,后来竟迷迷糊糊睡着了。
小尼姑吓坏了,她猜想书生可能得了风寒。于是赶紧熬了一碗姜汤给他喝。喝完了姜汤,书生觉得身子暖暖的,便起身要走。可外面的雨却越下越大了。
书生无奈地回到案旁坐下,他没有心思再读书了。便和小尼姑聊起了天。
原来这位书生家住南方,进京赶考路过此地。他见小尼姑气质不凡,就问她为何要削发为尼。小尼姑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了书生听。书生听后,表示很理解她的做法,同时觉得她这样生活未免委屈了自己。
天渐渐黑了下来,可雨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书生只好请求在庵里暂住一宿,他知道孤男寡女独处一室甚为不便,生怕小尼姑有所顾忌,便对天发誓自己绝不会对她有丝毫侵犯,否则天打雷劈。小尼姑还未听完他的誓言,便腼腆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她让书生睡在床上,自己趴在案上睡,原因是书生病了。
可书生坚决不同意。
第二天早上,雨停了。小尼姑早早地起了床,她给书生做好了粥汤。可让她没想到的是,任凭自己怎么喊,书生都没醒来。她有些着急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掠过她的心头。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的一只胳膊慢慢伸向了书生,手背轻轻地挨了一下他的额头,然后像触电似的缩了回来。她害怕书生突然醒来:如果让他发现自己的这一行为,岂不太难为情了呀?
小尼姑感觉书生的额头烫烫的,确定他发了高烧。
怎么办,怎么办?小尼姑在庵里转了好几圈。她从枕头下取出几件首饰,匆匆朝门外走去。她来到街上,将首饰当了,然后又到郎中那里抓了几服药。
回来后,她将药熬好,一勺一勺地将药喂给书生。书生喝了药,病情有了好转,便想离开。小尼姑劝他等病愈后再走,否则可能前功尽弃。书生觉得她说得在理,就答应了。
一天晚上,皓月当空,书生来到河边散步。他看着星星倒映在水中,不觉诗兴大发。他忽然想到一个上联,轻轻吟诵起来(具体是什么联,现在不可考了。当地有人说对联为: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月下带影一双飞。这分明是林则徐的名联,不足信。)。他对自己作的上联很满意,可绞尽了脑汁,硬是想不出下联来。他愁眉苦脸地回到庵里,小尼姑见状,问其故。书生便把对对联的事告诉了她。
小尼姑毕竟出生在书香门第,她略加思索,便吟出了下联。书生一听,拍案叫绝,认为她对得太工整了,便开始仰慕起她的才华来。
灯光下,小尼姑的脸愈发红润。书生看着她的脸,心砰砰地跳个不停。他开始向小尼姑表白,说小尼姑不仅是他的恩人,更是他的红颜知己,如果小尼姑愿意,待他考取功名后,一定会回来娶她为妻的。
小尼姑听了,心里泛起了幸福的涟漪。她觉得这个书生正是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值得托付终生。
书生走过去,将小尼姑拥入了怀里,小尼姑没有反抗,将脑袋轻轻地搭在书生的肩头上。书生发誓今生非她不娶,小尼姑也立下誓言,此生非他不嫁。
第二天一大早,书生便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小尼姑。临行前,他们相互提醒对方要信守自己的誓言。船越行越远,小尼姑站在岸边频频向他挥手,直至小船消失在自己的眼帘。
从那天起,小尼姑每天都会到岸边张望很多次。
一年过去了,小尼姑还是经常站在那里张望。可是,千帆过尽,仍没有等到书生的船。
直至有一天,她听人说,那个书生早已考取了功名,还在京城做了官。
她彻底心碎了,崩溃了,面容日渐憔悴。
一个黄昏,美丽的晚霞依然倒映在河里,好似五彩缤纷的彩绸。在水天交界的地方,夕阳依然恍若一个红色的气球,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小尼姑来到洗衣服的地方,向上游张望了许久,她多么希望再次听到书生读书的声音,多么渴望再次看到书生英俊的面庞,她仰望苍天,没有看到乌云,便喃喃自语道:
“天上怎么还没有乌云?怎么还不下雨?那个书生怎么还没有来……”
天渐渐黑了下来。
河面上忽然传来“扑通”一声巨响,惊起了岸边的水鸟。
水面很快恢复了平静,夜很快恢复了平静……
第二天早上,当地的渔翁发现水面上漂着一具尸体。
几个月后,一艘大船忽然停靠在岸边。一个穿着官服的人下了船,他在庵里找了好几遍,都不见小尼姑的身影。后来他才听人说,小尼姑已经……
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在庵里转来转去,久久不肯离去。他忽然发现了案上放着一张熟悉的黄纸,拿起一看,才知道这是包药用的纸。他忽然想起了小尼姑当掉首饰为他抓药的事情,想起了小尼姑给他喂药时的场面,想起了小尼姑帮他对对联的情景,想起了试卷上竟然出现了这个对联……当然,他后来也想起了自己非她不娶的誓言,想起了小尼姑非他不嫁的誓言……
临走前,他在小尼姑洗衣服的地方站了好一会儿,他仿佛听到了棒槌锤衣服的声音,仿佛看到了那张白皙靓丽的脸蛋。他仰望苍天,长叹了几声,喃喃自语道:“要不是公务繁忙……天怎么还不下雨呢……”
一阵寒风吹过,他咳嗽了几声。岸边忽然窜起几只水鸟,啾啾地飞远了。
书生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过。
但他和小尼姑之间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这里。当地人为了让后代子孙永远记住这个故事,便将这汪潭水命名为思古潭(思古,即怀念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