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战友从网上联系到了另一位战友并联系上了我,说是要出差,回京后与我联系。我对这位30多年后还能叫得出我的名字的战友的记忆已经很淡漠,似乎对他的名字还有点印象,应该是在莱阳机场时的战友。
航空兵人的军旅生涯大都是从机场开始的。
我从军校毕业后就到了位于山东半岛腹地的莱阳机场。当时在莱阳机场的飞行部队是海航唯一的专职侦察机团,装备的是轰侦五型机,就是由轰五型轰炸机改装的侦察机。
从外形看,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后者机翼翼尖装有副油箱,有点就像美军的油挑子”;从内部讲,后者机腹下的弹舱不挂炸弹,挂的是航空照相机。
当时使用的航空照相机主要是国产仿苏相机,也有部分苏联原产相机。国产相机的主要型号是航甲12,焦距有20、50、75厘米不等。执行侦察照相任务时主要使用航甲1275相机,也就是75厘米焦距的相机(苏制相机还有100厘米焦距的相机)。
相机的像幅为30乘30厘米,也就是说每张航空照片的大小有30厘米见方。一部相机一次可以装60米的航空胶卷,可以拍摄180张左右照片。
我们被分配到团里的作业队,这是一个技术单位,干部多,战土少,主要工作是对侦察机的侦照成果进行后期处理。队里有两个分队,一个是冲洗分队,主要工作是对侦察机拍摄的胶卷进行冲洗,并根据需要进行照片印放;另一个是判读分队,主要工作是对航空照片(或底片)的影像进行判读识别目标,并提交判读报告。
侦察机的侦照成果只有通过判读才能成为情报。从工作顺序看,应该是先冲洗后判读,但从工作难度和重要程度看,显然是先判读后冲洗。所以判读分队叫分队,冲洗分队叫二分队。
轰侦五也是3名飞行员,一号驾驶员,二号领航员,三号通讯员,控制航空相机工作,保证完成侦照任务的是二号领航员。照相飞行训练结束后,领航员的成绩由判读员通过其拍摄的航空照片来判定。
由于工作上的联系,再加上业余时间经常在一起参加文艺体育活动,我很快就和飞行员们熟悉起来了。17期学员,年龄比我们大一些。
团里发生过一次一等飞行事故,夜航训练时一架飞机坠毁了,牺牲了3名飞行员,大的24岁,小的22岁。追悼会上看着他们的照片,那么年轻,想到牺牲的前一天我们还在一起打球,真是不胜唏嘘。
我从1971年7月到莱阳机场到1976年8月离开,除去临时转场到其他机场,以及临时外出执行任务,前后在莱阳机场生活了3年的时间。
前些日子从谷歌地图上看莱阳机场,营院外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营院内,当年我住的空勤教室和地勤宿舍楼都还在。
刚到莱阳机场时,我们住在空闲的空勤教室(平房)。有一年,一名飞员结婚,婚礼就在前排的空勤教室里举行,因为不是一个单位的,我们几个年轻人就站在教室外面看热闹。
教室里灯火通明,教室黑板上贴了副对联,上联是“炮打娘子关倭寇喋血”,下联是“奇袭珍珠港美人受惊”,横批是什么记不住了。
后来新郎表演节目时,唱的竟然是《奇袭白虎团》的唱段:“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围歼……"唱得满教室的人哈哈大笑。
1975年回到莱阳机场后,我们又住到了空闲的地勤宿舍楼。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一些日子里,我们前面的地勤宿舍(住着真正的地勤中队)有人在屋角倒置放了几个空啤酒瓶,不知道什么原因,空啤酒瓶倒了,弄的满楼大呼地震,有时一夜数惊。
如今,那支老部队仍然在莱阳机场,不过飞机已换装为运八巡逻机。
我敢说,这支部队的飞行员是与外军飞机遭遇最多的中国军事飞行员。媒体在报道有关情况时往往统称“中国空军”,殊不知还有中国海军航空兵!
(作者: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