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梨文化对梨乡民俗的影晌
数百年来,莱阳梨农长年累月跟莱阳梨打交道,春夏秋冬与梨相伴为友,世世代代靠梨谋生致富,精心侍弄,从不懈怠。莱阳梨成了梨农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梨农们的心灵深处和情感世界。在祖祖辈辈与莱阳梨相守相望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一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或寄托了梨农们的美好愿望,或展现着梨农们的生活情趣,世代相传,延续至今,成了莱阳民俗的突出特色。
正月初九祭梨神同其他地方一样,梨乡莱阳也有春节占岁的习俗。正月初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初九是瓜果日、初十是蔬菜日,哪天天气好就预示着当年什么旺盛丰收。梨农们对初九瓜果日非常重视,许多梨农要举行祭祀活动。
他们准备好祭祀用的饽饽、水果、酒和香烛,来到自家的梨园,摆好供桌,焚香燃烛,叩拜上天和梨神,祷告心愿,祈求一年里风调雨顺,梨果丰收。这一习俗延续了三四百年。
梨木磕子在梨乡还有用老梨树木制作面磕子(模具)的习俗。胶东一带素有七月七制作巧倮儿的民俗。巧倮儿是用白面制作的面食,小的核桃大小,大的一擦长,扁扁的,有鱼形、鸡形、狗形、梨形、桃形等各种动物瓜果形状。将和好的白面按进刻有各种图案的木制磕子里,磕出来,放到铁锅里烘烤,直到巧倮儿外皮脆硬微黄,才算熟透。熟透的小巧倮儿用粗白线穿成串儿,挂在小孩子们的脖子上,又好吃、有好玩。
在梨乡,面磕子外形大多像鲤鱼的形状,所以被称作鱼儿磕子,图案多种多样。鱼儿磕子多半是梨木制作的,也有桃木的。梨木质地细致,不易破裂;颜色暗红,配上动物瓜果图案,精致美观,就像一件件艺术品。更重要的是,梨木有种特殊的清香味道,用梨木磕子磕出来的巧锞儿就格外香甜可口
2014年6月,胶东面磕子被认定为烟台市民间习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理:唐风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