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三大亨之一,然而这样一个威震江湖的大佬却有一个很有趣的绰号,叫“莱阳梨”。
台湾作家林甲山在《杜月笙的99个谜》里讲:杜月笙早年父母双亡,独自到大上海去闯天下。发迹以前一直在水果行做小生意,先给别人当伙计,后来独自出摊卖水果,也到茶楼、烟馆、赌场里叫卖。
三年的水果生涯,杜月笙得到了两个绰号,一个是“水果月笙”,一个是“莱阳梨”。这个故事在《杜月笙秘传》里也讲到过。
清末民初,莱阳南海有一座金口港,是胶东半岛的大港,南北方的货物大都在此交汇。莱阳当地盛产的茌梨、花生、板栗和沙参等特产都能够迅速地进入上海、广州、香港和东南亚市场。
其中莱阳梨以其特优的品质,在上海的水果市场上迅速站稳了脚跟,销量很大,并因此闻名江南。上海大亨杜月笙卖莱阳梨的小故事,真实地反映了莱阳梨的这段外销历史。
晚清时的上海十六铺,是水陆货物集散地。十六铺是一个地名,这块地上密密匝匝排满了各种各样的铺子和摊子。
十六铺的有名,除了这里是个大水路码头外,还因为这里黑社会发达,许多威震上海滩的黑社会头子,都是在这里登上了黑船,走上了黑道。
当然,有些人是一条道走到黑,有些人则走着走着,路上越走越光亮,不知不觉就走到上层去了,就像杜月笙一样。杜月笙当年就是在十六铺的铺子中间窜来窜去,卖水果。
杜月笙原名月生,自幼父母双亡,是他的外婆收留了他。十四岁时,外婆托人介绍他到离家不远的十六铺,去他堂伯父杜阿庆所在的张恒大水果行做学徒。
水果店的工作是杜月笙平生第一个正经工作。但杜月笙地头熟了以后就开始不守本分,常把店里的水果做人情,结交街上的瘪三,马路上有女子乘坐的黄包车经过时,他还常扔个水果过去。
堂侄的无赖行径,让杜阿庆感觉脸面丢尽,不得不把他推出门去。
张恒大水果行的帐房黄文祥看杜月笙可怜,就背着老板把较次的水果批给他,让他在十六铺码头上摆个摊头维持生活。杜月笙脑子很灵,他知道单是这样的水果不会卖出好价钱,就又设法弄了一些好点的水果,搭配着烂水果一起在大街和茶楼、烟馆、赌场叫卖。
三年的卖水果生涯,杜月笙得到了两个外号,一个是“水果月笙”,一个是“莱阳梨”。
“水果月笙”是因为他有一桩独特的本领——削水果。他往赌场兜售水果的时候,站在别人背后,看着人家搓麻将或推牌九,嘴里和大家谈笑着,眼睛不看水果,飞快地动着手指,一眨眼功夫就能均匀地削下一圈圈果皮,粗细深浅如一,一刀到尾不断不折,令人称奇。
他把手里的水果刀几乎玩到了极致。
“莱阳梨”是因为他卖得最多的水果是莱阳梨。菜阳梨长途贩运到了上海,总会有不少烂梨,杜月笙也能派上用场。顾客到水果摊前一站,梨子在他修长灵动的手指摆弄下,可以飞快地削成一只白花花的“莱阳梨”。
他把削好的梨望空一抛,雪亮的水果刀准确把梨接住,擎到了顾客的面前,喊:“哎,甜脆喷香的莱阳梨,价钱便宜,尝一个!”让人不好意思不品尝。
莱阳梨特别清香脆甜,品尝后很少有顾客不乐意买的。
杜月笙虽然为自己有这两手绝活而自豪,可是并不打算靠这种小玩艺儿过日子。所以,他常常扔下水果刀,跑到江边的赌摊上掷骰子、推牌九、搓麻将。嬴了钱,就请那帮瘪三朋友大喝一顿;输了钱,再去卖莱阳梨。
杜月笙有一种天生的性格和气质,那就是豪爽,讲义气。这是他在十六铺立足的最大本钱,也是他越来越混得开的不二法门。甚至可以说,讲义气是杜月笙之所以成为杜月笙的最大秘诀。
哥们讲义气,这是黑社会的基本信条,怎么到了杜月笙这里就与众不同,值得大书特书?
这也不奇怪,同样的水果刀,在别人手里不过是水果刀,但到了杜月笙手里,却是花样层出不穷的绝技,让人看得目瞪口呆。讲义气不难,难得的是将这义气贯彻到底,而且纯出乎自然,不落痕迹。
杜月笙就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很快成为十六铺一带的人争相结纳的兄弟。
杜月笙在十六铺的时候,别人总叫他“莱阳梨”,他对自己这个叫得响的诨名很是得意,别人叫他,总是连声答应,自己向人介绍,也爱用它。以后他慢慢发达起来,才没有人当面再叫它。
不过当年和他一起混过的许多小流氓,向他要钱时,还是不免怀着快乐而戏谑的心态,当面向他大叫这个人人皆知的外号。
常常是这样:杜月笙和几个很有身份的朋友去四马路一带妓院吃花酒,当他的汽车刚一停下(杜的车牌号777,是上海滩上最风光的一个号)
一群小流氓便围过来向他伸手,他一面赶紧走,一面叫他的手下人快给钱。有时候钱给的少,这些人便扯开了嗓子大叫:“莱阳梨,多给点!”他的手下马上就得加钱,这样才能把这些瘪三打发走。
杜月笙削水果这一绝艺以后还保留着。张绍曾和杜月笙交情极密,当只有张绍曾、杜月笙、顾嘉棠几个贴心朋友时,顾嘉棠便常常打趣杜月笙,随手拿起一只水果送到杜月笙面前,叫他削,杜月笙总是笑着很快把它削好,没有丝毫不快的表示,似乎很是享受给人家削水果的感觉。
他也取笑顾嘉棠,往往看到顾嘉棠进来,就笑着呵斥他,叫顾嘉棠把他家里的花摆好了。因为顾嘉棠原来是个花匠,两人出身一般的低贱。
这时候他们都已经家财万贯了,这种小打小闹的玩笑,多少带着点温馨的回忆,回忆当年一起度过的穷苦日子。
(作者:莱阳/红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