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传奇」赵大老爷——赵敦諴



赵敦諴(约1830~1880),号松岩,莱阳城西视稼楼村人,敦化县(今敦化市)的首任县令,创建有功,被敦化人民尊称为开县元勋。

赵敦諴祖居的视稼楼村,是莱阳有名的三大乡绅村之一。

清朝初年,进士赵崙从莱阳城南门里移居此村,而后这一支赵氏族人诗书传家,先后出了4名进士、10余名举人和贡生、30余名秀才,在莱阳境内美名远播。赵敦諴的祖父进士赵未彤,曾是道光皇帝的伴读,后来又当了咸丰皇帝的老师,号称“老主同年少主师”,在朝廷里颇有地位。

赵敦諴因父亲赵暄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蒙恩荫在吉林将军铭安手下为官。

吉林省的敦化县地处长白山以西,这里古代有座千年古城——敖东城,又名阿克敦(位于现在敦化市东南,唐玄宗时册封粟末靺鞫首领大祚荣设渤海国的国都忽汗城)。

清代初期,康熙皇帝按五岳之例,尊长白山为神,钦定为祀山,周围千余里作为祖先的发祥地被划为禁区,禁止汉族流民进入,仅由边将派员每年春秋进行望祭。古老的都城敖东城被圈入其中,因此城池坍塌,林木疯长,居民稀疏,成了土匪之渊薮。

清代中期,长白山禁区管制有所松动,恰值山东、河北等省灾害连发,许多逃荒者偷偷移居此地开荒定居。光绪四年(1878),吉林将军奏请朝廷在阿克敦(敦化建县前的名字)设立荒务局,朝廷准奏后,由赵敦諴主管此地,对流民进行调查和管理,并筹备建县设城。

赵敦諴对土匪实施围剿加安抚的办法,当地居民迅速安定下来。他在主持放荒(向流民发放出卖荒地)时,留出了大量的土地用作学田,一方面为将来建县办学未雨绸缪,二方面利用公田低租方便贫穷租户,吸引外来人口,为建县打基础。

赵敦諴誠办事公正,清正廉明,尤其在办理买荒时价格公平,也很受百姓欢迎。他体谅百姓疾苦,经常走访民户,了解实情,口碑很好,百姓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赵大老爷”。

赵敦諴次年就放出熟地274垧,以后逐年都有发放,共放出熟地近万垧。三年之后,阿克敦人口大增,具备了建城条件。

1880年,赵敦諴开始主持修建县城和县衙。

1882年工程完成,城池一新,衙署完备。是年4月7日,清政府批准在阿克敦建立敦化县,赵敦諴任首任知县。敦化县的名称取义于“敦风化俗”之意,源出于《四书中庸》的“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还与“阿克敦”旧名有关第三编物传整联。

历史上有人认为敦化县之名源于赵敦諴的名字,其实不然,仅巧合而已。如的敦化市属于延边自治州,北靠牡丹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和旅游城市。

因其建县很晚,所以有“千年古都百年县”之称。赵敦諴成为敦化市建城的功臣。据说赵敦諴写得一笔好字,所题东城门“迎旭”牌匾,如今还在敦化市文物管理所保存。

1885年,赵敦諴因建敦化城有功,调任双城州府,擢升为通判。临调走时,民众遮道挽留,涕泪交流。1901~1903年,赵敦諴第二次任敦化知县。

据视稼楼赵氏后人传说,赵敦諴刚刚年过50岁就死在了任上。由于他为官十分清廉,家境贫寒,其妻儿长期寓居官所,无力扶梓归葬,多年以后才依靠赵敦諴生前好友的资助返回了故乡莱阳。

附:“一砖到顶”的传说

赵敦諴对于敦化县有开创之功,因此至今为敦化市人民津津乐道,他在莱阳民间也多有传说。传说赵敦諴是个清官,建敦化城时,他按照修建砖城的标准向朝廷申请了一大笔银两,可是由于官场腐败,雁过拔毛,这笔银两经过一级级官员之手拨下来,已经所剩无几了。

赵敦諴作为下层官员无可奈何,但是修城的任务必须完成,赵敦諴最后不得不将设计的砖城修成土城,亲自带领民众打草和泥,将土城修得很坚固,最后在城墙上只用一层大青砖封了顶。

不久,朝廷派员下来验收工程,赵敦諴据实汇报收支,其清廉勤勉令朝廷官员十分欣赏。朝廷官员对官场积弊心知肚明,最后在奏折上以“一砖到顶”作结,帮助赵敦諴搪塞过去。

在敦化市民间有关于赵敦諴为敦化县城选址的传说。据说选址之初,曾有人提出将县城建在现在江东的位置,赵敦諴通过详细劫察,认为牡丹江西岸地势开阔,在此建城为宜,为了说服大家,他提出一个借口,说江东区域的西边紧靠牡丹江,没有绝地(依老习俗,西门外是处决死刑犯的地方)。

在今天看来,赵敦諴选此城址,是很有发展眼光的,为如今敦化市的建设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作者:赵松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