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孙伊仲,姚端恪公遇剑仙

孙伊仲

常州孙文介石公的玄孙_孙伊仲,一次去江阴本籍应试。

船舶停在郊野。

天色却逐渐暗淡了下来。

他上岸去散散步。

路上出现了一根穿戴古衣冠的人(汉服),问他所到何处?

孙伊仲答:

“去应试”!

那人感叹:

“功名富贵难道可以袭取?

水的源,树的根,难道可以断?

这也不明的话,那去应试做甚?”

言毕,此人消散于无形。

孙伊仲顿时感觉恍恍惚惚好似做梦,心不在焉的回到了船舶之上。

他不打算参加此次科举了。

同伴均劝他去,他无法,依然到了江阴。

在江阴,他得了急病,病情恶劣。

不但发热,神智也逐渐模糊。

他在迷迷糊糊中又看到了那穿戴古衣冠的人。

那人道:

“你没父亲,我没儿子,风霜雨露,哀哉伤心。”

伊仲惊恐万分,立即雇了一船舶回家。

他把那人的言语转述给族人。

他这才明白,文介公本无子,过继了同族的人为子。

后来他家的子孙均为此过继之子所生。

但是这继子的墓已其迷失下落久也。

赵恭毅公的孙子任刑部郎中,

他闻此事后帮孙伊仲去寻访,得知坟墓所在地为一沈姓人所占。

他资助了孙伊仲一些银两,孙伊仲用此银两与沈家商议,赎回了此墓。

此事发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原文】

孙伊仲

常州孙文介公玄孙伊仲,赴江阴应试,舟泊于野。天将夕矣,路见古衣冠者问:“何去?”曰:“应试。”其人咤曰:“功名富贵,可袭取乎?水源木本,可终绝乎?此之不知,应试何为?”言毕不见。伊仲恍惚如梦,归至舟中。欲不应试,同人劝行,不得已,仍至江阴。患疟甚剧,莽热时,见古衣冠者又来曰:“尔无父,我无子,风雨霜露,哀哉伤心。”伊仲悚然,即买舟南归。以此言告本族,方知文介公本无子,嗣其宗人为子,后其家子孙皆嗣子所出,而嗣子之墓久不可考矣。赵恭毅公孙刑部郎中某代访得消息,墓为沈氏所占,乃为助钱议赎还之。此乾隆四十三年事。


姚端恪公遇剑仙

清朝初年,桐城人姚端恪是当时的司寇(负责刑狱大事的官员,类似最高法院院长 司法部部长)。山西某人因为谋杀罪即将被定案。某人害怕,就以十万两银子贿赂恪公的弟弟姚文燕,求他帮忙从宽处理。文燕答应了,却又忌惮于恪公素来公正严明,就不敢告诉他这个事情,只能希望最后某人被从宽处理,自己就悄悄把这笔钱吞下来了。

某天晚上,恪公正在灯下审阅案卷,忽然一个男子从房梁上持匕首猛地跳下来。恪公不慌不忙的问:“你是刺客吧,为什么而来?”男子回答:“为山西某人的事情。”恪公回答:“某人的罪很大,依法而言,罪无可恕。如果我要徇私从宽处理他,则国法的威严就会遭到极大的损害。我也就没脸再站在朝堂之上了,不如死了拉倒。”就用手指着自己的脖子说:“来拿吧。”刺客回答说:“您认为不行,可你弟弟为什么要接受贿赂呢?”恪公坦然的说:“我不知道这件事情。”刺客说:“我也猜到您是不知情的吧。”一闪身就飞了出去,只听得到屋顶的瓦片上犹如秋风吹拂落叶的声音。

那时,文燕正出京去某地赴任知州的职位。恪公赶紧派人去告诉他这个事情。结果报信的人刚到德州,文燕已经死在大车里了,脑袋不翼而飞。据身边的家人说:“主人在旅店吃了早饭,上车走了几里路,忽然大声说『好冷的风!』我们底下人赶紧把棉衣取出来送进去,一看,主人的头已经不见了。”

恪公曾在刑部的白云亭上题过两句诗:“常觉胸中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原文

  国初桐城姚端恪公为司寇时,有山西某以谋杀案将定罪。某以十万金赂公弟文燕求宽,文燕允之,而惮公方正,不敢向公言,希冀得宽,将私取之。

  一夕者,公于灯下判案,忽梁上男子持匕首下,公问:“汝刺客耶,来何为?”曰:“为山西某来。”公曰:“某法不当宽。如欲宽某,则国法大坏,我无颜立于朝矣,不如死。”指其颈曰:“取。”客曰:“公不可,何为公弟受金?”曰:“我不知。”曰:“某亦料公之不知也。”腾身而出,但闻屋瓦上如风扫叶之声。

  时文燕方出京赴知州任。公急遣人告之。到德州,已丧首于车中矣。据家人云:“主人在店早饭毕,上车行数里,忽大呼『好冷风!』我辈急送绵衣往视,头不见,但血淋漓而已。”端恪题刑部白云亭云:“常觉胸中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子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