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闽清异境

闽清异境

福州闽清县乡下某村庄旁边有一条大溪水。溪水北岸有座寺庙,南岸谷幽山高,草木茂盛,人烟稀少。附近村庄百姓自古相传,南边少有人去,凡去的人,一般都会遇上些不好的怪事,所以南边就变成了一个禁忌之地。

有一回,外地来了三个僧人,他们想找幽静的地方修行,听说溪水南岸人迹罕至,就想做个探险,看能不能找到个修行的好场所。三人准备了些干粮,租了一条小船,渡过溪水,来到南边。他们的探险计划三天,走了没多久,就看见山道上有各种蛇和虫子,周围很荒蛮,他们只得艰难探步,勉力前行。树上有很难看的鸟,呱呱乱叫,整个环境蓊郁恐怖。只走了半天,两个僧人就打了退堂鼓,说想回去,唯独一僧坚持前进,他说:“我们出家人本该视死如归,怎么能怕这种恐怖的境界呢?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就跟另外两僧人分手,把他们带的粮食都匀到自己身上,那两僧人就返回了。

这个僧人继续南行,整日在林草间行走,晚上就露宿林间。到了第二天,路上的蛇和鸟这些动物就见的少了,而且还能找到路;走到第三天,他也觉得很累很辛苦。当时他走在一个山头,偶然下看,只见树梢上有炊烟升起,于是他下山冲着炊烟前进,靠近后发现这是一间茅草屋,里面没有人。他准备休息一下,屋里有火种,他就在周围收集了些树叶点着烤火。就在此时,来了一个人,他扛着个锄头进来,把锄头架在门上,来人过来烤火,也不跟僧人说话。那人从袖子里拿出十个芋头在火上烤,烤熟后,用眼神示意僧人:你吃一半,你五个,我五个。这僧人拿起就吃,两人把芋头吃完。此时天已经晚了,进来的这人直接上床睡觉,僧人也上床休息,两人依然不说话。天快亮的时候,那人起来就走了,僧人后来也起床,按原路返回,并在沿途做好标记。

僧人回到溪水北岸寺庙见到那两个打退堂鼓的僧人,两个人听说僧人的奇遇,都有点后悔,于是三人约好择日去拜访茅屋隐士。后来三个人再次出发,来到南岸,沿着标记走了三天,又来到那间小茅草房,但此时的茅草房已被焚毁,隐士也不见了。旁边有棵大树,一块大树皮给砍下来了,树干上面刻了一首诗:

偶与云水合,不与云水通。

云散水流去,杳然天地空。

(略解:我偶然跟你共处了一个空间,这是云水和;但我也没跟你交流,我们还是各走各的路;我走了你回来,咱们就这样拜拜了;我们就这么一个缘分,世间本无一物。)

这三个僧人很失落的又回到了溪水北岸,后来,南岸也没什么人再去了。

【祥宏评】:隐士的诗表达了自己的生活观念和态度,与其说故事讲的是闽清县的一处异境,不如说是讲那个原始森林里的一个隐士。



【原文】

福州闽清县近村有大溪,溪北有寺,溪南大山长谷,草树绵延。父老相传,自古以来,人迹所不到,到则遇奇怪。

有三僧从他处来,皆好寻幽选胜,欣然欲往,相与裹糗粮,拏小舟,度彼岸为三宿计。行未久,满道蛇虺纵横,践之以过。异鸟形容可憎,鸣噪纷纷,触目生怖。不半日,两人愿还,一僧独奋曰:“出家儿视死为等闲,况怖惧乎?我将独往。”

乃并两人所赍,草行露宿,愈益南去。二之日,蛇鸟渐少,稍有径路可寻。三之日,亦觉勌苦,遥望山下木杪炊烟起,知有人居,复行,前抵其处,得茅屋一间,寂不见人。僧就憩,取乱叶爇之。俄一人自外荷鉏至,架鉏于门上,趋近附火,视之,人也。不交一谈,袖中出芋十枚,炮熟,指其半与僧,自食其半。既暮,径卧土榻上,僧亦同宿,终不相谁何。天将晓,人已去,僧亦从此归,沿道处处记之。

到寺,具以所见语两人,两人悔前日空反,乃相约重寻之。历三日,与曩所记无异,及大木下,则茅屋已焚,但斫木皮尺馀,题诗其间曰:

偶与云水合,不与云水通。

云散水流去,杳然天地空。

怅然而归。后无有能去者。【何德献说。】

(祥宏讲夷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