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饿鬼乞食,蛇妖守柴

饿鬼乞食 


据景州人李晴嶙说,有位刘生在古庙中教儿童读书。

一天晚上,月色微明,他听到窗外有声音。

从窗户缝隙往外一看,见墙缺口处有两个人影。

刘生急忙喊:有贼!忽然隔墙有人说:“我们不是贼,是来求您的。”

刘生吃惊地问:“求我干什么?”

墙外答道:“我们前生罪孽,堕入饿鬼道中,已将近一百年了。每当闻到厨房中的饭香,就饥火如焚。我们觉得您有慈悲心,能否用残羹剩饭祭奠我们呢?”

刘生说:“佛教徒们整天诵经忏悔,足以周济阴间的鬼,你们为什么不向和尚求助超度?”

饿鬼回答:“鬼逢超度也是前因。我俩前生在官场钻营,谁有势就巴结谁,一旦衰败了,就转脸如同陌路人。我们得意时,也没做过济贫救弱的好事以积下功德,如今又怎能得到善报呢?幸运的是,当初对所得不义之财,还不那么吝惜,对亲朋好友、饥寒孤寡也小有周济。因此,有时也能得到些小小的怜悯,吃上一口残羹剩饭。不然,一定会像目连的母亲一样,被关进大狱,食物到了嘴边都化为猛火,就是神佛之功,也无能为力呵!”

刘生可怜这两个饿鬼,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鬼感激地呜咽而去。

从此以后,刘生经常把残羹剩酒洒向墙外,也能听到墙外有虫一样的叫声,但见不到形,也听不见说话。

过了一年多,衣里听到墙外有人说:“感谢对我们的长期赐予,今天特向您告别。”

刘生问:“到哪儿去?”

鬼说:“我们俩没办法求得超脱,只想做点好事以求自拔。这片树林里野鸟很多,有来射杀的,我俩先惊吓鸟叫它们高飞;有用网捕捉的,我俩就事先驱赶它们,不叫入网。因为这一心念,感动了神明。遂赦免我俩的罪业。今得以脱离鬼趣,要去转世托生了。”

刘先生常把这段故事讲给别人听,并且说:“那些遭受沉沦的饿鬼,尚能以其微弱的力量救济动物,而人们对于许多善事,为什么总是借故推托说自己力所不能呢?”《阅微草堂笔记》

【原文】

景州李晴嶙言,有刘生训蒙于古寺,一夕,微月之下,闻窗外淅淅声,自隙窥之,墙缺似有二人影,急呼有盗,忽隔墙语曰:我辈非盗,来有求于君者也。骇问何求,曰:猥以夙业,堕饿鬼道中,已将百载,每闻僧厨炊煮,辄饥火如焚,窥君似有慈心,残羹冷粥,赐一浇奠,可乎?问佛家经忏,足济冥途,何不向寺僧求超拔?曰:鬼逢超拔,是亦前因,我辈过去生中,营营仕宦,势盛则趋附,势败则掉臂如路人,当其得志,本未扶穷救厄,造有善因,今日势败,又安能遇是善缘乎?所幸货赂丰盈,不甚爱惜,孤寒故旧,尚小有周旋,故或能时遇矜怜,得一沾余沥,不然,则如目连母键在大地狱中,食至口边,皆化猛火,虽佛力亦无如何矣。生恻然悯之,许如所请,鬼感激鸣咽去。自是每以残羹剩酒浇墙外,亦似有肸蛮,然不见形,亦不闻语。越岁余,夜闻墙外呼曰:久叨嘉惠,今来别君。生问何往,曰:我二人无计求脱,惟思作善以自拔,此林内野鸟至多,有弹射者,先惊之使高飞;有网罟者,先驱之使勿入,以是一念,感动神明,今已得付转轮也。生尝举以告人曰:沉沦之鬼,其力犹可以济物,人奈何谢不能乎?


蛇妖守柴


人字汪的晒场上有一堆多年积聚的柴草(土语叫做垛),当地人说柴堆里面有灵验的妖怪,冒犯了它会有灾祸。

有人生病,到柴堆祈祷,有时也灵验。

人们都不敢取柴堆上的一枝一叶。

雍正三年,遇到了大灾荒,光禄公捐助六千石粮食,煮粥来赈荒。

有一天,柴草不够用,想用这柴堆的柴草,却没有人敢动手。

光禄公亲自前往禀告神灵说:“你既然有灵验,一定能通情达理。现在,几千人空着肚子等死,你难道没有恻隐之心吗?我准备把你迁移去看守粮仓,把这柴堆用来煮粥,救活那些饥饿的人,大概你不会拒绝吧?”

禀告之后,指挥众人拉取柴草,一点奇异变化也没有。

柴草搬光,现出一条秃尾巴的巨蛇,蟠着一动也不动。

大家就用大畚箕,把巨蛇抬到粮仓里,一下子就不见了。

从此以后,也没有什么灵验。

不过,至今六七十年,没有人敢进粮仓偷粮,因为有过叫巨蛇守粮仓的约定。

最毒的东西,也不能不被道理所制服,妖怪不能战胜德行,就是说这种事情了。《阅微草堂笔记》

【原文】人字汪场中有积柴--俗谓之垛,多年矣。土人谓中有灵怪,犯之多致灾祸,有疾病祷之亦或验,莫敢撷一茎,拈一叶也。雍正乙巳,岁大饥,光禄公捐粟六千石,煮粥以赈,一日,柴不给,欲用此柴而莫敢举身,乃自往祝曰:汝既有神,必能达理,今数千人枵腹待毙,汝岂无恻隐心,我拟移汝守仓,而取此柴活饥者,谅汝不拒也。祝讫,麾众拽取,毫无变异。柴尽,得一秃尾巨蛇,蟠伏不动,以巨畚舁入仓中,斯须不见、从此亦遂无灵,然迄今六七十年,无敢窃入盗粟者。以有守仓之约故也,物至毒而不能不为理所屈,妖不胜德,此之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