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达可再生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卫仲达,字达可,他在翰林书院里面当官。
有一次,卫达可被阴司的官派小鬼把他的魂引到阴间来,阴间的官差吩咐手下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的档案都送上来。
等到册子送来时,哪里知道他做恶的档案堆积如山,而做善的档案却只有一小卷而已。
阴司的官吩咐拿秤来,把两种册子称称看,没想到那一大堆坏事的档案反而比这一卷善事的档案轻。
卫达可感到大惑不解。他问阴官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那里会有这么多过失和罪恶呢”?
那官差回答:“只要起一个不正的念头就是罪恶了,不必等到实际行动产生。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就已犯了天庭的法律了”。
卫达可接着又问:“那这一卷善事的档案里面是记载那一件事呢”?
阴官说:“有一次皇帝想在福州府大兴土木,叫很多百姓去做苦工。你上书建议皇帝不要这么做。那一卷档案就是你的奏章底稿”。
接著又说:“你那次建议皇帝并没有采纳,但你这一心念,究竟是为大众着想,以免老百姓受苦,所以是大善事。如果皇上当时能依照你的建议去做,那善的力量,可比现在大千万倍了”。
《夷坚志》
【原文】
卫达可再生
卫仲达、字达可.秀州华亭人.为官职时.因病入冥府.俟命庭下.四人坐其上.西向少年者呼曰.与它检一检.三人难之.少年曰.若不检如何行遣.三人曰.渠已是合还.何必检.恐出手不得尔.少年意不可.回呼朱衣吏谕意.吏捧牙盘而上.中置红黑牌二.红者金书善字.黑者白书恶字.少年指黄牌.吏持以去.少焉数人捧簿书盈庭.一秤横前.两首皆有柈.吏举簿置东柈.柈重压至地.地为动摇.卫立不能安.三人皆失色.曰、向固云不可检.今果尔奈何.少年亦惨沮有悔意.须臾曰.更与检善看.吏又持红牌去.忽西北隅微明如落照状.一朱衣道士.捧玉盘出.四人皆起立.道士至.居中而坐.望玉盘中文书仅如筯大.吏持下置西柈.柈亦压地.而东柈高举向空.大风欻起.卷其纸蔽天.如乌鸢乱飞.无一存者.四人起相贺.命席延卫坐.卫拱手曰.仲达年未四十.平生不敢为过恶.何有簿书充塞如此.少年曰.心善者恶轻.心恶者恶重.举念不正.此即书之.何必真犯.然已灰灭无余矣.卫谢曰.是则然矣.敢问善状何事也.少年曰.朝廷兴一工修三山石桥.君曾上书谏.此乃奏也.卫曰.虽曾上疏.朝廷不从.何益于事.曰、事之在君尽矣.君言得用.岂只活数万人命.君当位极人臣.奈恶簿颇多.犹不失八坐.勉之.遂遣人导归.卫后至吏部尚书.徐专说闻之于卫仲子臧.
卖瓜的故事
从前,南北朝时期,有一天梁武帝他看见一桩奇怪的事情。某甲在卖瓜,某乙先来向他买瓜,某甲说不卖。后来某丙来向某甲买瓜,某甲却很高兴的卖给他。
梁武帝看见这种情形,他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志公禅师。
志公禅师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过去世的神通智慧。志公禅师告诉梁武帝说了一段过去世的公案:
这卖瓜的某甲很多世以前是死刑犯,当他要被处死刑时,很多人都在围观,当时某乙和某丙也在场。某乙心里认为,这个家伙罪有应得,活该被处斩!
某丙却有不一样的心态,他认为这死刑犯很可怜,因此就对他产生同情心。
因为这种缘故,所以某甲今生不把瓜卖给乙,而却喜欢卖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