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斗鬼
德州人李秋崖说:他曾与几位朋友去济南参加秋试,住进了一家旅店,旅店的房子十分破旧。
旁边那个院子,有两间房屋,收拾得比较整洁,可房门紧闭,无人入住。
他们嗔怪旅店主人说:“你放着空房不让住,是不是想留给阔佬们?”
主人说:“这两间房不安全,不知是闹狐还是闹鬼,久已无人敢住,所以比别处干净一些。我哪儿能选择客人、留房不租呢?”
有位朋友强使主人打开那两间房的房门,铺开床上的被褥独自躺下,临睡前吹出大话说:“如果碰上男鬼,我就和他摔一跤;若是女鬼,正好和她睡一觉,到那时,你们也别不好意思出来。”
说罢,他关好门,吹灭蜡烛,一会儿就睡着了,也没发生什么事儿。
夜深人静后,他忽听窗外有人小声说:“陪你睡觉的来了。”
他正要坐起来,突然有个大家伙压到了他身上,其重如同磨盘,使他几乎无法承受。
摸一摸,满身长毛,并发出了牛吼一般的喘息声。
这位朋友很有力气,便同那家伙搏斗起来。
那家伙也挺有劲儿,而且毫不相让,双方牵拉拽扯,扭抱成一团儿,在屋里打了好几个滚儿。
众朋友听到声音,忙跑来观看,只见屋门紧闭,里面传出了“砰砰訇訇”的磕碰声。
约摸过了两三刻钟,那妖物的要害被击中了一拳,“嗷”地一声逃走了。
这位朋友开门出来,见众人站在门外,便指手划脚,描绘起与妖物搏斗的情状,面露得意之色。
当时,正是三更时分,大家见已无事,便各自回房睡下。
这位朋友将睡未睡之时,又听屋外有人说:“这回,陪你睡觉的真来了。刚才我本想来,但家兄非要先跟你较量较量,因而有所冒犯。如今他已是愧不敢来了,所以小奴得以前来赴约。”
说罢,一位女子已来到床边。
她用手抚摸他的脸,那手指纤若春葱,滑泽如玉。
一阵阵脂粉的香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这位朋友明知她居心不良,但爱其温柔妩媚,便想姑且与她同床以观其变。
于是,他将那女子拉入被窝,缠绵亲热起来。
正欢畅时,他忽然觉得那女子腹中猛一吸气,便立即心神恍惚、血液沸腾起来,不一会儿,他便昏昏然不醒人事了。
早上,朋友们来找他,却打不开门,隔窗呼叫也没人应声。
他们急忙找来主人,一同破窗而入,用水喷了半天才把他救醒,看他那精神,俨然是个病夫了,众人只好将他送回了家。
他求医问药治了半年,才勉强能够扶杖而行,从此后他豪气丧尽,再没有那种趾高气扬的神气了。
此人力可以胜妖,却不能不败于妖艳女子之手。
欧阳文忠公说:“祸患常起于微小的疏忽,智勇者多败于他所溺爱的事物。”这话难道不对吗?《阅微草堂笔记》
鬼请换和尚超度
前辈吴青纡说:横街有一所宅院,据说畸常闹鬼,令居住者不得安宁。
对此,主人甚为忧虑,便请来和尚做佛事以超度鬼魂。
夜间,正放焰口时,忽然灯下出现了两个女鬼,向和尚行礼道:“师傅们都是酒肉之徒,你们这样的和尚念经忏悔能有什么用处;即便放焰口、布施食物,也不过是浪费粮食,你们不具备佛法,无从点化,布施的食物鬼也无法享用。烦请诸位转告这家主人,请他们另请高明,说不定我们还能有幸得以超生。”
众和尚又惭愧,又害怕,乃至有人一不小心跌下了座位。
结果佛事还没做定,便熄灭烛火,悄悄溜走了。
后来,先师程文恭先生住进了这所宅院,另请了一拨和尚念经,鬼魂作祟之事便从此绝迹了。
文恭先生死后,这所宅院归于按察使、沧州人李随轩了。《阅微草堂笔记》
挑剔老秀才
表兄安伊在说,他所在县里一人和狐女相好,常用妻子夜里陪人睡觉挣来的钱,买首饰脂粉等赠给狐女。
狐女常到他家来,只有这人能看见,别人看不见。
有一天,妻子骂丈夫:“你知道钱是怎么来的?这么个花法。”
狐女忽然在暗中应声说:“你的钱是从哪儿来的?你还责备我。”
听到的人都大笑。
我认为这是安伊在编的寓言。
但也足以说明,只有自己没有污点的人才能要求别人。
有个叫赛商鞅的,这里就不写出他的姓名藉贯了。
他是个老秀才,带着家眷住在京城。
他天性刻薄,凡是好人好事,他都要想方设法从中挑剔,所以得了这么个名。
修钱敦堂死了,他的门生为他置办棺材、寿衣、抚恤他的妻子,事事都办得周全妥贴。
赛商鞅说:“世上没有这样的好人.门生不过是想博得个古道热肠的美名,让当权者听到,更容易攀附钻营罢了。”
一个穷人的母亲死在路上,穷人跪在地上讨钱买棺材。
他面黄肌瘦,声音凄惨,路人纷纷投给他钱。
赛商鞅说:“这人是借着尸体发财,这具尸体也未必是他的母亲。可以骗人,骗不了我。”
他走过一个表彰节妇的牌坊下。他仰头看了微微嘲弄道:“这家富贵,仆从众多,难道就没有秦宫、冯子都那种人?这事必须核查,不敢马上下结论说节妇不贞,也不能马上下结论说节妇贞。”
他这一生就这样挑剔人,因此人们都怕他,躲着他,也没人敢请他教书。
他竞贫困潦倒而死。
他死后,妻子儿女流落四处,极为悲惨。
有人在酒宴上看见一个妓女,举止还有些读书人家的风度,便觉得她不像是妓女。
一问,她就是赛商鞅的小女儿。也够悲哀的了。
先父姚安公说:“这老人一生也没什么大过错,只是想显示自己的见识高人一等。所以不知不觉到了这个地步。能不引以为戒么?”《阅微草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