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二则——王行言,刘平妻

王行言

甘肃天水的王行言以贩卖东西为职业,经常贩盐到巴渠的境内去卖。贩盐的路途从兴元开始,途径大巴路,小巴路,高山峻岭,深沟险壑,所走的都是动物出没的险道,并且经常露宿在野地。

有一次,他和众商贩结伴而行,同行的十多个人,都是青壮年,每人拿着一根一丈来长的拐杖,在拐杖的前面装了一个铁尖,打磨的很锋利,其实就是一个长矛。

他们刚刚登上山路,就被一只猛虎追赶。等到晚上露宿在路旁的时候,老虎忽然冲到人群里,把王行言抓走了。同行的人拿起长矛,大声呼喊着拼命追赶,终于在不远的地方把他救了下来,但是身上已经被老虎抓伤了。

早晨继续前行,老虎又在后面尾随,晚上露宿的时候,大家拿着长矛围成一圈,把王行言围在当中。到了深夜,老虎又跳入人群中,把王行言拖走了。大家又追赶救了下来,但伤势更加严重了。

再开始前行,就让他走在中间,前后都有人保护他。这只老虎始终不舍弃,一会前,一会后的让人防不胜防。终于在道路旁边冲出来,在众人之中又把王行言捉走了,这次没有救下来。这只老虎不伤害别人,非得捉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原文】秦民有王行言以商贾为业,常贩盐鬻于巴渠之境。路由兴元之南,曰大巴路,曰小巴路,危峰峻壑,猿径鸟道,路眠野宿,杜绝人烟,鸷兽成群,食啖行旅。行言结十余辈少壮同行,人持一拄杖长丈余,銛钢铁以刃之,即其短枪也。才登细径,为猛虎逐之。及露宿于道左,虎忽自人众中,攫行言而去。同行持刃杖,逐而救之,呼喊连山,于数十步外夺下,身上拿攫之踪已有伤损。平旦前行,虎又逐至,其野宿,众持枪围,使行言处于当心。至深夜,虎又跃入众中,攫行言而去。众人又逐而夺下,则伤愈多,行旅复卫而前进。白昼逐人,略不暂舍,或跳于前,或跃于后。时自于道左而出,于稠人丛中捉行言而去,竟救不获,终不伤其同侣。须得此人充其腹,不知是何冤报,逃之不获?

(出《玉堂闲话》)



刘平妻

元朝统治者因是游牧民族,对打虎这种事极为推崇,当时流传有“虎口救夫”一事,故事中的英雄竟然是一名妇人。《元史》卷200的《烈女传·胡烈妇》中记载了整个事件的经过。

渤海边上有个叫刘平的人,带着妻子和孩子去枣阳服兵役。他们一路上晓行夜宿,这一日,来到了一条名叫沙河的小河边,开始依水扎棚,做饭过夜。

晚上,正当这家人进入梦乡时,突然一只从大山里出来觅食的老虎来到刘平一家的茅棚前,叼起刘平就走。刘平挣扎的声音使得刘妻惊起,发现丈夫被老虎叼走,十分着急,大声呼喊着,并且奋力追赶上去。就在快要接近老虎时,纵身一跃,双手抓住了老虎的一条后腿。

老虎叼着人不放,头也回不过来,跑不动,于是就用尾巴猛抽刘妻,想让刘妻松手。就在刘妻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刘平的儿子被吵醒,拿了刘平的武器跑了上来,用力杀死了老虎。此时的刘妻顾不得包扎自己的伤口,赶紧与儿子抬着刘平去城里求医治伤。

此事传到了当地县官耳中,于是抚恤他们母子,并立书设立榜样。

【原文】

胡烈妇,渤海刘平妻也。至元七年,平当戍枣阳,车载其家以行。夜宿沙河傍,有虎至,衔平去。胡觉起追及之,持虎足,顾呼车中儿,取刀杀虎,虎死,扶平还至季阳城求医。

(出自《元史》卷200《烈女传·胡烈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