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的西边,有一条桃源坑,沿坑两岸,山峰突起,在源头的岩壁上有个岩洞,河畔还有两座云雾缭绕,形似美女的山峰。这就是《红楼梦》第二百零八回中极为称道的“刘阮入天台,二士入桃源”的桃源洞。
相传东汉永平五年,浙江嵊县刻溪旁边有两位年青人,一个名叫刘晨,-个名叫阮肇。这两人心地善良,劳动之余,还采些草药为乡邻医治病痛。
有一年,当地恶病流行,据乡亲相告,天台山桃源洞出产一种乌药,补中益气,返老还童,有“长生不老”药之称,可称特效药,他俩听后,满心欢喜,决心远离家园,入山采药。
他们越过曲曲弯弯的会墅岭,翻过高耸入云的天姥峰,经过古木森森的万年山,历尽千辛万苦,在天台山中到处寻求乌药,他们上悬崖、入深谷,在山中一直转了十三天,乌药尚未采到,袋里的干粮却已经吃光了。
这一天,他们喝了几口山水,振作精神再往前走,转过一个山弯,再也没有力气走了,两眼一黑就昏倒在地。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忽见眼前飞来一片红云,两人睁眼一看,啊!原来是对悬崖上生着一株桃树,盛开着一树耀人眼目的粉红色桃花。
转眼间,桃花枝头马上又结成一个个鲜红鲜红的桃子,山风一吹,桃子见风就大,一忽儿变成碗口大的红桃,真吸引人啊!刘阮两人看得发呆,这红桃莫不是仙桃? 真是求之不得,天助人也。
刘阮两人吃了红桃精神一振,浑身增劲,寻求乌药的信心倍增。
到哪儿去呢?!为难之时,只见身旁的小溪水中,飘来一片碧绿的菜叶。刘晨对阮肇说:“阮弟,溪中有菜叶飘来,我看里面必定住有人家。”阮肇听了,连声称是,说我们往里寻找,找到人家再想办法,山如壁立,路如羊肠,刚过一座独木桥,只见清溪中又飘来一个赭红的钵子,捞起一看,香气四溢,竟是满满一钵胡麻饭:两人又惊又喜,分吃以后,精神大振。
两人继续朝深山冷谷前进,翻过一道峻岭,只见一个碧绿的深潭横在岭下,拦住去路,正在为难,突然听得远处传来了叫喊他俩名字的声音。奇了!这是何人?怎知我们的名字?!
他们正欲寻找,水潭那边两位姑娘正朝着刘阮微笑呢,只见姑娘秀眉大眼,俊美的脸蛋,似初熟的桃子。一个着红衣,一个穿绿袄,着红衣的姑娘腰间还系着一条金色的飘风飘忽,刘阮看得呆住了。
这时穿绿袄的姑娘伸出手向刘阮摇了摇,轻轻地喊:“来吧!”刘阮手指指深潭,摇摇头,为难地说:“过不去。”
话刚落音,只见那红衣姑娘顺手解下腰间金色的飘带,往空中轻轻一抛,顿时在深潭上搭起一条金色的拱桥。刘阮飞步过桥,站在两位姑娘面前。
刘晨问:“我们素不相识,姑娘怎知我俩姓名,莫非你俩就是山中仙女?”
两位仙女听此问话,只是嘻嘻地笑着点头,着绿袄的姑娘自报芳名:“我叫碧桃,那位就是我的姐姐叫红桃,我们两位就住在前面不远的桃源洞,请你俩前去作客。”
刘阮一听桃源洞三字,满心欢喜,真是“踏破铁鞋无处寻,得来全不费工夫”。日夜寻找的桃源洞终于找到,就连声称谢,高高兴兴地一同前往。
走了三里,转达过一座山,只见迎面矗立一道峭壁,高耸人云,峰的四周百花盛开,万紫千红,都是奇香扑鼻的珍贵草药。在峭壁的上半部,有一个山洞,洞口持着的藤萝象一幅翠绿的幕布,两旁盛开的鲜花更为妖艳夺目。刘阮缓步人洞,只见洞中满壁金辉,奇香扑鼻,两边丫环成行,含笑相迎,桌上早已摆满了仙果、美酒。
四人分两边坐定后,碧桃道:“我们姐妹是天庭玉皇大帝的司药仙女,闻得天台山桃源洞有“长生不老”之乌药,受玉帝之命在此看守。
日前听到太白金星诉说,你俩为了解除黎民之痛,不畏艰难,人山采药,精神可嘉,令人敬佩。我等在你困苦之际,先以仙桃解困,又以饭钵增神,在碧波潭边以带为桥相渡,如今欢聚堂,虽有仙凡之隔,太白金星曾说我们有五百年尘缘,我们双双结成夫妻,也是世间一件称心如意的美事,不知两位君子答应吗?”
碧桃仙子说到此,红桃仙子也点头称是,等待刘阮回答。
刘阮低声细语一阵,起身答道:“两位仙子救命之恩,恩深似海,我们就远不忘,今有仙子美意,我等感激不尽,一切听仙子安排。”
说毕,两位仙子大喜,当晚就举行结婚喜宴。宴会上鼓乐齐鸣,歌声四起,美不胜收。
成亲以后,两对夫妇,相敬如宾,白天一同入山采药,晚间赋诗下棋,过得十分美满。
岁月如流,一晃过去半年,冬去春来,又到桃李开花的春天。
一天,刘阮人山采药,史见路边一株桃树上,一只黄鹏登在高枝,向刘阮不住地鸣叫,这种黄鹂是嵊县刻溪边的一处名鸟,刘阮走过去,黄鹂又飞上他们的药筐,飞来飞去,不肯离去。
刘阮邮此,细细一想,定是颖亲思念,寻找不着,由黄鹂来寻,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刘晨对阮肇说:“弟弟,我俩人山日久,蒙仙子好意,逢凶化吉,过着神仙过的日子,实在难得。但我俩进山是为了采得乌药,两位仙子又是奉皇命守住这‘长生不老’之药的。如果我等要药,仙子必定为难,如果没有乌药采回,要负乡亲之愿,你看如何是好?”
阮肇说,还是和仙子们商量后再作计较吧。
刘阮回洞,红桃碧桃两仙子见们俩面有难色,闷闷不乐,细语相问,为了何故,刘阮见仙子真情,就将心中之事相诉,仙子听后,十分为难,送药吧,违抗天命,不送吧,黎民受苦,刘阮的离去更使仙子难舍难分。又一想,太白金星曾说过,我俩与刘阮只有五百年姻缘,并无永结夫妻之缘分,还是忍痛割爱,成全郎君意愿为好。
她俩含泪相告,使刘阮倍受感动。
次日天明,仙子命丫环请来山神、兔仙、鹊妹、花姐等众位仙子好友,为刘阮送行。那动听的音乐,醇香的美洒都使两对夫妇索然无味,他们都在离情另意的痛苦之中。两仙子怕众仙友笑话,强颜欢笑,各唱一曲,以表离别之情。
丝竹声起,红桃仙子在洞中且歌且舞,唱道:
仙洞千年一度开,
仙境哪能得再来。
云液既归须强饮,
水向人间去不回。
刘晨闻此,泪如雨下,红桃仙子舞罢,碧桃仙子整妆上场,她手扶琵琶,端坐洞中,弦声切切,全洞寂然,她唱的曲子是《阮郎归》: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知。一春只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衾风冷,枕鸳孤,愁肠待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碧桃如泣如诉,想到了将来的寂寞岁月,一曲刚罢,琵琶断弦,更使人伤心落泪。
临别,刘阮说:“仙子恩重如山,不顾违反天条,以药相赠,我俩永世不忘。但愿仙子保重,我们此去短则三月,长则半年,一定重返桃源洞,与仙子永远相亲相爱。”
仙子听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刘阮胸怀异香扑鼻、叶绿根乌的乌药,匆匆上路。一路上景物全非当年,请问过路行人,他们说并无异常,再三动问,答者反向他俩投过怀疑的目光,言语举止竟被当作背时的人了。
回到刻溪边的村庄,刘阮除见山水依旧外,人变了,房变了,路也变了,再也找不到当年熟悉的家门和乡邻。离家前他们在村头亲手栽下的一株小樟树,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树荫已有几亩大。
他们打听这个,动问那个,情况全然不知。
最后,找到一位百岁老翁,他才说,幼时听上代人说,我村有两位七世祖公人天台山采药,后来一直没有回来。
刘阮听罢,大吃一惊,啊!真想不到,他俩人山只有半年,人间已经过了七个世代,真是“洞中方半载,世上数百年”
次日,刘阮将怀中乌药取出,种在园中,说来也怪,此药一人主中,马上生根长叶,而且一变二,二变四,一夜之间,已是长成满园翠绿的乌药了。
刘阮将乌药分赠众位乡亲,服用乌药,个个身强力壮,返老还童年,就是那位百岁老翁,服药后也和青年一样能下田干活,上山砍柴了。从此,天台乌药就名扬天下,还被传到日本。
过了三个月,刘阮思念仙子,决心回到桃源洞。
可是到了洞前,只见岩壁生苔,雾锁洞门,洞中只留下石桌、古凳、石床这些东西,再也找不到红桃仙子和碧桃仙子了。他们在山中找呀找,他们伤心地大声呼喊,他们几乎找遍了整个天台山,找得精疲力尽,还是找不到两位仙子,只听得山风阵阵,风声中传来了人们忧怨的歌 声:
再到天台访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尘。
笙歌寂寞闭深洞,云鹤萧条绝旧邻。
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往年春。
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年劝酒人。
后来,刘阮在赤城山下碰到一位老婆婆,才知道因为仙子私下与凡人结婚,又私赠乌药,违反天条,惹得玉皇大发雷霆,一怒之下,就把红桃、碧桃两仙镇在桃源洞两边的两座山峰了。
刘阮听后,悲痛万分,返回桃源洞观看究竟,来到洞边,只见有两山峰,形似仙子,她们正朝刻溪方向殷殷眺望,好象在诉说、在盼望。刘阮为了表达自己怀念仙子的深情厚意,再也不愿意离开桃源洞,在洞中住下,辛勤培育山中乌药,为人类造福。
后人为了纪念两位仙子,就把这两座山峰命名为:“双女峰”。
仙子飞带成桥的深潭,称“金桥潭”。仙子赠桃救刘阮之处,名“桃花坞”。仙子告别刘阮的小溪边,有流不尽的无限离别意,称为“惆怅溪”。
这些景物至今还在,游人到此,被这诗情画意所留恋,总是 舍不得离开。
(整理:唐风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