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扫描·事件」一条河和一座城

豨养泽和齐大夫河

豨养泽是胶东古老的地名之一。两千年来,世事沧桑,泽水干竭,遗迹泯灭已久。

现代出版的《辞海》地理分册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都有“薮曰豨养在莱阳县久已湮废”的诠释。

民国《莱阳县志》在编撰时,修志者曾对豨养泽做过仔细的考证,认为豨养泽在长广(海阳之发城)西,当在莱阳境内即五龙峡口以北处。

在莱阳民间传说中有齐大夫率莱人在五龙口处凿山开河疏导洪水的故事,也间接说明了五龙峡口以北曾是大泽。

据此推测,秦代以前五龙峡口未开,其北面的豨养泽是一个巨大而清澈的湖泊,东、北、西三面数条大河倾注其中,水量充沛,一片汪洋,堪称泽国。

齐大夫开河后,原来的湖水经疏导入海,豨养泽逐渐干涸,成了一片平展而肥沃的田野。如今的照旺庄龙旺庄、古柳和城厢一带,依然保持着低注平坦的地形,地下土质多细腻粘黑,类似湖底胶泥。

照旺庄一带的大片油沙土,则成了栽植莱阳梨的绝佳土壤。

始建莱阳城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昌阳城为避水患,自现在照旺庄镇的前、后发坊村,迁建到了现在的莱阳老城。五代十国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同光元年(923)为避其祖“国昌”名讳,将昌阳更名为莱阳(莱山之阳)。

莱阳城北倚亭山,寒风不侵,正方旌旗山脉远为屏障,旌旗山的左右两条余脉逶迤南行怀抱县城,真气饱满。城东的蚬河,水流蜿蜒绵长,正南与多条大河交汇后形成了齐大夫河和五龙河,回环而南下,因此形成了堪舆学里最上乘的地理格局。自古以来,莱阳城就被称为风水宝地、东海名区。

明朝万历年间,知县程时建在莱阳县初志序》中云:“被郭亭山之巅,远瞩旌旗、望石、马山诸峰,蜿蜒三面,南汇于沧海,碧流襟带,翠巘揖让,珍木蔚荟,灏光组绣,固东郡奥壤哉。”

城里的“三山不显”、“四水不流”等特有地势,既有“三岛”、“四海”的意思,更有防火防水的功效,使整个城市的设计兼具了科学和文化的内涵,很值得后人珍视和研究。

(整理:唐风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