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姥爷家境富实,有四十几亩薄地,他虽然继承了老辈的地产,却没能延续老辈的辛勤,日子的过法是靠变卖地产维持的。
每至年关将近,姥爷除了给他的父母各置一套象样的新衣服外,对自己的老婆孩子是不管不问的。他对姥姥的答复是:“你和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吧。”
于是,姥姥便携九个女儿没白没黑地纺花织布,即使这样,到了年底,所织布料也仅够两三个孩子裹体。
那时我的母亲已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在家排行老大,她知道自己永远不会有新衣穿了,所以情绪便始终低落。姥姥心中更难受,问姥爷索了几个小钱,偷偷到疃后破庙前购得乞丐棉衣一件。我母亲虽然知道这棉衣的来历,可她不能抱怨,只是一边在河边搓洗这件棉衣,一边暗暗垂泪。这件事情在我母亲的一生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我母亲与父亲结婚时,仍没能摆脱贫穷的影子,新婚所用被褥全都是借来的。从此后,母亲的苦日子便又开始。最难熬的是家中无粮,仅有丁点苞米面儿,那也要给年迈多病的爷爷留着。母亲一天到晚为吃而努力,至于穿,自然是无暇顾及了,粗布破衣,靠的是临里亲友接济。
关于棉衣的故事,我们小时候并没听母亲讲过。后来日子好些了,她才会常提到此事,每到此时,我们做儿女的便为她抱不平,对姥爷的行为大大不满。母亲虽不愿我们这样看待她的父亲,但她的脸上还是会有一丝不易查觉的宽慰和笑意。
再后来,生活彻底改了样儿,母亲跟我们说起“棉衣事件”时,她的语气里却充满了欠疚,好象自己欠了姥爷很多。
母亲是个很节俭的人,有了钱,几乎不花,全用在了我们身上。直到如今,我们月月给她的赡养费,她月月都花在了孙儿们的身上,卖了吃的卖穿的,从不吝啬。母亲说自己已经欠上辈人的太多了,如今可不能再亏了你们。
我们知道母亲是在为过去的苦日子伤心,有时我们会跟她提她那件“棉衣”的事情,母亲便神色凝重,长长叹口气说:“你姥姥连这么件衣服也没穿过啊。”。
如今的生活,自然不能与母亲那个时代相比,但吃和穿这两个方面,却永远是生活的基本条件,它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能左右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是否也该细细品味一下那句老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呢?
(原创首发 作者 赵松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