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一生于1703,只活了58岁。是乾隆年间进士,,字季和,号外岳,莱阳南臧家疃村人。
这位古人也是个才子。曾任四川南部县知县,济南泺源书院山长。凭这俩职位不难看出,他有才有识。
周守一是典型的官宦世家:高祖是苏松巡抚周伯达,曾祖是御前一等侍卫周世祜,祖父为蒲城知县周正,父亲周星显,行三,岁贡生。这在当时的莱阳并不多见。
周守一是家中次子。他老爸周星显毕生致力于学问,写出一本书,名叫《四书东精纂》。周守一从小熟读诗书,敦睦孝悌。刚成年时,母亲不幸去世,父亲患病鳏居,周守一兄弟两家便细心地侍奉祖母和父亲,七年如一日,直到老人们去世,俩人成为孝子典范。
周守一为人沉静,读书刻苦,用现在的话说,随他老爸,深得老爸家传。每次参加县学和府学的考试都名列前茅。
乾隆六年(1741),山东学政按临登州考试生员,周守一夺得10县第一,成为拔贡。
三年后,,周守一又参加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了进士。成绩不错:会试是八魁之一,殿试得了二甲第52名。
按说,中进士后,就可以当官了。可周守一没有马上去做官,而是选择在济南府教学,他的诗和古文课讲得很出名,与德州的宋弼、平原的董元度并称于济南文坛。
又过了十二年,周守一感觉时机差不多了,便进京谒选,被任命为四川省南部县县令。
周守一很称职,还未到任就进入了角色。
赴任的路上,经过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一路考察山川风土,特别注意观察战场、要塞、城镇、屯田、水利、牧场的形势兴衰,并经常吟咏凭吊。比如路过四川德阳的落凤坡庞统墓时,他便作诗凭吊,并刻在碑上,立于墓侧,令蜀道往来之人万口传诵。
第一把火:驱盗
四川的南部县属秦蜀交界之地,县城座落在乱山之中,居民散居在山间,最小的村落只有三五户人家,因此常常受到强盗的袭扰。
周守一到任后的第一把火,是亲自到村里去督促建立保甲制度,训练乡勇。在每个村里设置一面大鼓,只要大鼓一响,村民们便积极响应,互相照应,共同保安。这一招果然有效,盗匪们没见过这阵势,只得望风逃遁。
第二把火:减税
南部县有井盐,历年抽捐加税成了这里的陋规,令盐户们苦不堪言,周守一这第二把火便从这里烧起:每年免除捐税1000余两。这一举措深得人心,百姓们都给他点赞。
周守一做官很少有10天安坐衙署不出城门的时候。
虽为官,但他骨子里的文人基因是很强大的,这为他做官的清正打下了根基——半生潜心实学,为政自然清慎勤勉。白天,他端坐在厅廨问政事,晚上下班也不闲着,挑灯检阅文牍,常常加班到深夜。
第三把火:赈济
周守一的第三把火,应该是设立义仓贮粮防灾了,他把此事落实得很扎实——勘查户口,发放赈济,事事亲历亲为,为民兴利,还借机力劝村民们植树种桑,这官做得实在接地气。
第四把火:扫黑
秦蜀地区偏僻,居民强悍,文化低,当地的官吏和衙役有很多“涉黑”——与豪强恶棍结交,包揽词讼,欺压百姓。周守一明查暗访,逐一摸清他们的罪恶后,将这些恶吏依法严惩。
扫黑除恶行动改善了当地的风气,却也给周守一带来了风险——被人怀恨,总想谋害他,谋害不成,就肆意诬告。对这些事情,周守一展示了他的文胆:你强我更强,你横我更横,强悍相对,最终平安无事。他在任满时,获得了考核循良的优异成绩。
大学教授周守一
从南部县卸任后,周守一弃官从文,应邀来到济南当了一名大学老师——教授。此前,他在中进士前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曾辗转在济南、北京等多地坐馆任教,那时情况不同,基本是应聘于名公贵戚之家,成名的门生数众多,他也因此闻名遐迩,卸任后在成都逗留期间,官员们纷纷邀请他到家里教育孩子,训诲子弟。
回头再说周守一到济南就职后,担任泺源书院监院,又称山长,这级别也算是平调吧。济南附近500里的学生听说大名鼎鼎的周教授来了,都争先恐后负笈景从——背着书箱投奔而来。数年后,他的学生中有数十人登科甲,入仕途——考取好成绩,当了大官。
1761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六年秋,周守一逝于济南,享年58岁。归葬于莱阳城南李格庄峰台顶。
评价周守一这一生,致力学问,他最服余姚人劳史(号余山),是他的铁粉,以他为榜样,潜心程朱理学,诚心达道,不遗余力。周守一的著作很多也很丰富,有诗有古文,只是都藏在家里没有印刷,更没有发行。想必腐化堕落老人家很谦逊低调罢。
周守一有三个儿子,长子周勤家,廪生;次子周励家,庠生;三子周勋家,太学生。三个孩子也算争气,在学识上都有所成就。1780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周守一的大孙子周席仁中了举人,1819年,也就是嘉庆二十四年,他另一个孙子周澄仁也中了举人。
当然了,这些儿孙们与祖辈相比,略显后力足了。这也跟世代更替有关吧。古人不是说过嘛:,“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贵族也只能持续五代。
(整理:唐风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