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旌旗山,系胶东名山之一,它的形貌就像一顶皇冠。古代帝王的礼冠,顶上叫延,垂在延前延后的玉珠串,分别叫做前旒子、后旒子。
在连旗山这顶皇冠上,位于“后旒子”东侧,有一条西北方向、宽约70米的柞栎林带,顺蛸壁沟壑,直至谷底之下。这条宽阔修长的柞栎林带,在“延"的地方,朝东南沿“护龙岺”消失在峰峦叠之中。
这,就是旌旗山的金猪之道”。
旌旗山,群峰环绕,谷深林密,自古进山异常艰难。人们渴望有一条宽敞的路,然而在过去,这只能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能寄托在神话故事中。
传说,早年,山中一金猪首领带领群猪崽奉命走出一条金光大道。它们从旗山出发,朝东南走了一趟,到了海阳;回来后又朝西北走了一趟,到了招远。在这里,它们见到一条无名之河,水澈甘冽,便美美喝了个够。从此,河有了名字,叫“猪河”;道有了雅号,叫“金猪之道”。这条道路光秃秃的,跨越三地域,长百余里,宽约70米。
“金猪之道后来之所以变成柞栎林带,当地流传一个离奇的传说唐朝的时候,董大伟在旌旗山“延地”建聚义厅,啸聚山林。此人身高马大,臂力过人,杀贪官,除强暴劫富济贫。唐朝皇帝几次派得力官员前去招安,却无济于事。最后,唐皇只得派秦琼之子秦英前去征剿。
可秦英深知,唐军虽兵多将广,怎奈这里山高林密,凭借天险,可攻可守,难以取胜。
后来,秦英想出了一计:他假扮唐军中的一个头目,酗酒滋事,被杖责四十,逐出营帐。他投奔山寨,取得了董大伟的信任,坐上了山寨的第二把交椅,并很快摸清了这里的暗道布防,遂密令唐军偷袭山寨。
唐军将旌旗山包围得水泄不通,董大伟从晨曦血战至日暮,山寨火光冲天,“金猪之道”血流成河。这时,他身边只剩寥寥数人,退至主峰。
翌日黎明,正当他准备以死相拼时,旌旗晓霁朦朦胧胧,唐军依稀看到半山腰摆出一字长蛇阵。阵容之威严,声势之浩荡,铠甲之光亮,真是空前绝后将士呐喊着,步步逼近唐军。
秦英摸不着头脑,不知是天降神兵,还是旌旗山的神灵相助,急令撒兵。董大伟欣喜若狂:“天助我也!"他边喊边到阵前拜谢,可见到的不是援兵,却见原先光秃秃的“金猪之道”上长出了葱茏茂密的柞栎。
他朝天行了跪拜之礼,从“后旒子”、“金猪之道”离开了旌旗山主峰,藏匿于峡谷之中,联络日部,准备东山再起。
“金猪之道”上的故事颇多,如“饮马湾的传说”、“金牛拉金耙的故事”、“石老人”等,这些故事不但在民间口头流传,有的还在史志有载。清代诗人宋琬曾在旌旗山结庐完成学业,写下《旌旗别业》一诗,留下了“结庐在山足山势如垂静”的诗句。
雍正乾隆年间,御学先生赵玉骞,蒙难返里,隐居旌旗山,死后,乾隆御笔写下“老主同年少主师”的匾额,《莱阳县志》《莱阳名人录》皆有详细备述来旌旗山游览的人们,只注意二峰并足的屹立,苍松翠柏的雄风,青岩嶙峋的奇石,郁郁葱葱的栗林,泱漾碧水的龙湖,岂知“金猪之道”更是旌旗山中的一大景观。
且不说它有动听的故事,柞栎枝杈的婀娜多姿,树干的亭亭玉立,就说从谭格庄镇小步家村到河洛镇于家岚村,十里之遥的柞栎林带,壮丽之奇观,就足令人们流连忘返的了。
到了暮秋时节,严霜之后,红叶醉人。“红者为橡叶,黑者为漆髹”,诗人宋琬的这一诗句就是对晚秋柞栎美的描绘。
宽阔修长的“金猪之道”早已被人们开垦。种地,庄稼茂盛;栽树,柞栎茁壮;只是,栽松树不活,这已成为一个谜,笔者至今没听到什么科学的解释金猪之道”,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也是山里人虚幻的梦。
2012年当地政府在这里修建了一条长12华里的进深山、出峡谷的水泥路。这条路从杳花村翻越旌旗山主峰,沿金猪之道”蜿蜒出山。
这是一条亘古未有的路,山里人的梦想终于成真
(作者:莱阳/赵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