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扫描」即墨大嫚嫁莱阳

嫚,是山东方言中对“女孩”、“姑娘”的称谓,在胶东半岛,民间尤其流行这种叫法。

在综艺节目中,也经常能见到胶东籍的女明星自称为“青岛嫚”、“烟台嫚”。

既然是一个常用词,那么在胶东民间就有很多民谣(顺口溜)与嫚有关。比如,在威海市范围内,当地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文登的小伙儿,乳山的婕儿。

而在青岛即墨和烟台莱阳一带,民间也有关于“嫚"的民谣。

笔者听即墨的朋友讲过一次,大概是这样说的:“高级点心高级糖,即墨大嫚嫁莱阳。莱阳穿着即墨衣,即墨吃着莱阳粮。

在这句民谣当中,第一句是以前通用的起头,后面三句则生动的描绘出了以前即墨和莱阳之间的特殊关系,尤其以“即墨大嫚嫁莱阳”这一句最为引人关注。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毋庸讳言,结婚嫁娶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地方,外地媳妇都愿意嫁过来的话,显然能说明一点,这个地方相对有吸引力。而在“即墨大嫚嫁莱阳“那个年代,莱阳相比即墨,的确更具吸引力。

“高级点心高级糖”这句口头禅从上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流行,以此推断,“即墨大嫚嫁莱阳”这句话出现的时间也差不多在此时。当时的莱阳为什么比即墨有吸引力?

关键之一在于莱阳有粮,正如民众所言,即墨大嫚嫁过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吃粮。

在那个年代,粮食产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县市实力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价一户人家是穷是富的关键指标。关于即墨和莱阳的粮食产量1960年代的数据不太好查,但从1970年代后期的数据对比也可以见端倪。

据即墨史志资料记载,即墨1976年全县粮食总产为3.44亿公斤;同期莱阳的粮食总产量是361485吨(1978年的数据),约折合3.61亿公斤。

即墨的粮食产量不如莱阳,但人口却比莱阳多不少(2010年六普时即墨的人口约117万,莱阳人口约88万,以前的差距可能没这么大,但即墨人多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即墨境内有不少天然洼地,农业生产有诸多不利因素。

因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即墨确实过了一段勒紧裤腰带的日子,不少胶东的老人都对此记忆犹新。

而莱阳不仅是胶东传统的产粮大县,同时因为是老行署驻地,也下不少工业基础,相比于当时的即墨更有优势。

这种优势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这一点,从两地撤县建市的时间上也可以得到印证。早在1987年,莱阳就撤县建市;而两年之后,即墨才跟上莱阳的步伐。

不过,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即墨和莱阳之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莱阳或许还穿着即墨衣(纺织业和服装批发市场),但即墨已经不需再吃莱阳粮了。相应的,“即墨大嫁莱阳”这句话,也成为史。

(作者:莱阳/费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