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毛(1600-1642),字瑞符,号式文,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明万历进士、户部清吏司主事孙必大之长子。
1607年(明朝万历三十五年),孙凤毛父亲孙必大以会魁中第九名成进士,名闻海内。孙凤毛出生后,其祖以杜甫“池上于今有凤毛”诗,为孙子取名,希望其父子相继,皆有所成。孙必大中年早卒,客死他乡,孙凤毛、孙凤翰兄弟刻苦攻读,果然不负众望,又折桂成名。
1624年(天启四年),孙凤毛中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已入不惑之年的孙凤毛,终于高中进士(魏藻德榜205名)。此前数十年的跌宕起伏,艰难困苦,难以述说。
孙凤毛中进士后,初授中书舍人。一年之后即封奉政大夫,出任南京浙江道监察御史(南京为江南省首府,辖浙苏皖三地)。
1642年(崇祯十五年),刚入官场不足三年的孙凤毛,竟无端地卷入了一场肮脏的朝廷弊案中,葬送了性命。
《明史·刘宗周传》和《明史演义》记载:
崇祯末期,密云巡抚王继谟因遭弹劾而罢官。宁武兵备钱天锡想补此缺,便请给事中杨枝起、廖国遴二人夤缘巴结内阁首辅周廷儒,出银一万两。不久钱天锡的巡抚任命就公布了。事成之后,钱天锡又花了一万两银子。这件官场卖官案,路人皆知,矛头直指周廷儒和言官(给事中)们。
因事涉内阁首辅周廷儒,他慌忙在崇祯面前推诿责任,说是朝中言官“代人规卸,或为人出缺”,从中大肆收取贿赂,以致风气败坏。
崇祯皇帝此时一心倚重周廷儒,于是在上朝时对言官们大加斥责。身为给事中的姜埰,便冒冒失失上了一疏,一则为言官辩驳,二则直接指责首辅贪腐,言辞激烈,令崇祯帝大为光火。同时,礼部行人司司副熊开元也在朝堂上当面对周廷儒进行弹骇。
周廷儒战心惊,百般自辩,并私下派人拉找熊开元。
熊开元第二天果然就改了口气。崇祯皇帝屡被诘难,早已恼羞成怒,日后便将姜埰、熊开元一起打入诏狱。
此时,身为监察御史的孙凤毛,得知给事中杨枝起、廖国递为钱天锡向首辅买官的内幕,急忙上疏揭发,并为熊开元开脱。因为熊开元已经下狱,崇祯皇帝便责成孙凤毛第二天上殿陈奏。
当事人钱天锡、杨枝起、廖国遴等闻听此事,惊恐万状,利令智昏,当天便派人将孙凤毛毒杀了。
孙凤毛临事被害,朝廷上下一片哗然,便有人帮助孙凤毛之子孙令祚上书伸冤。
此时,罪魁祸首昭然若揭,任由钱、杨、廖等人百般抵赖,上下周旋,皆无济于事。最后的结果是,已经罢官的王继谟仍任密云巡抚,钱天锡、杨枝起、廖国遴革职下狱,大奸臣周廷儒却暂时躲过一劫,未伤毫毛。
这一年,莱阳的姜埰和孙凤毛都因为耿直多事而引火烧身,惹下大祸。看似二人缺乏从政经验和智慧,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明末的朝政已经腐败透顶,不堪收拾。孙凤毛和姜埰身上仅存的一点正直忠心和无私无畏,也被污浊的世界给吞没了。
两年后便是甲申国变,呼喇喇大厦倾,唯利是图者、明哲保身者也并未幸免于国难。
孙凤毛的长子孙令祚,字善庵,号宗式,功贡,授文林郎。清朝时任蒙阴县训导、平原县教谕,升湖广公(恭)安县知县;次子孙长祚,字永庵,号若式,功贡。
(作者:赵松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