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喈(1462~1514),字世和,莱阳城里人。为明成化年间河南省布政使左参政于懋次子。
于凤喈出身世宦之家,少年聪颖,能过目成诵,时人称其为“少夫子”。
19岁时中举人,1481年(明成化十七年)20岁联捷成进士,列三甲157名。入仕后,先授礼部行人司行人,后擢升刑部员外郎、郎中,又任嘉兴府知府、云南布政使司参政,转南太仆寺少卿,遂迁南太仆寺卿。
1513年(正德八年)九月升南京大理寺卿,正三品。于凤喈在朝廷和地方为官历时30多年,廉能超群,八度升迁。
1514年6月(正德九年),卒于大理寺卿任上,年仅54岁。
于凤嗜为人亲善,孝顺父母,友爱弟兄,为乡邻称颂。其为官则勤勉公道,廉洁自警。
在刑部为官时,曾经为一个蒙冤入狱的人平反昭雪,后来,此人怀揣十几两金子登门报答他,偷偷地把金子放在他家后,就悄悄离开了。于凤嗜发现后把金子原封未动交给了官府。
于凤嗜为官仁惠,善于体察民众疾苦,一贯民事在先。在嘉兴任知府时,恰逢饥荒,每天都有上千人饿死。于凤喈立即下令打开官仓,发米济民。他指派内官员分别到各县去开展大规模赈济,由此救活的民众有八万之多。
于凤喈与明代著名理学家嘉定人王守仁(1472-1529)即王阳明,交往甚厚,二人时常结伴郊游,谈论政事,赋诗作文。在于凤喈主修的《嘉定志补》(正德)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王守仁的事迹,以及于凤喈与其交往的情况。
于风喈在当地赈灾救民得到当地百姓的赞颂,王守仁作为嘉定后学对他当然敬佩有余。于凤喈在南京去世后,王守仁参与祭葬并亲自为之撰写墓志铭,倾陈痛悼之于凤喈英年早逝,身后只留下一部诗文手稿《抱拙集》,后毁于兵火。清初,城内尚有为于凤喈建的“科举传芳”牌坊,清末已毁坏不见了。
(作者:赵松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