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砺(1556~1636),字白梦,号鹏南,莱阳南部蚬子湾村人。万历间岁贡生,曾任东昌府邱县训导。是当时莱阳有名的学者,清初进士王章的祖父。
王之砺先祖为太原琅那王氏苗裔,移居莱阳蚬子湾村后,以种田起家,成为莱阳南部有名的富户,至王之砺已到第八世。王之砺和四叔王瑛年龄相仿,从小一起读书,20岁时同时考上秀才。
莱阳全县考上了9名秀才,王氏一门独占2席,府县之人都啧啧称奇。从此,叔侄二人更加努力,同室读书,中间挂一布帘,彼此之间半天不交一语,只在吃饭时才手持筷子,互相驳难。
王之砺叔侄二人博览群书,最精于《易经》。每年的府学考试,王之砺的文章都得到学使大人的赞扬,大家都以为他会早早成名,可惜每每参加乡试都不能中,最终只在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选为岁贡,入国子监成为太学生。太学结业后,补为博士教授,任东昌府丘县训导,丘县学风因此大兴,盛于邻县。
数年后,王之砺思亲回籍,前来请教学问的人络绎不绝。
从此以后,蚬子湾的学问闻名东海。
晚明之时,莱阳境内有名的教授很多,如姜良士、宋兆祥、张泽、孙豸、张嗣谟、董应雷、左良辅、姜泻里、黄阁、董献策等,都卓有成就,王之砺则独自称誉县南。
王之砺有四子王应昊、王烱、王弼、王襄,皆生员。
长子王应昊早卒,王之砺对其长孙王章刻意教诲,终成进士。其孙辈其他人也皆有功名,王之砺一家号称“三辈无白丁”。
受王之砺一家影响,蚬子湾村学风极浓,成为秀才村,有俗语道:蚬子湾的狗叫起来也“子曰子曰”的。虽为笑谈,也是佳话。
王之砺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春,北上京城赴试时,以所见所闻作《感悼时事》诗,表达了他对时政的忧虑。诗曰:
六十年来上国游,自叹潦倒与时休。
天王静摄居深地,公相分曹笑远谋。
骑皂囊飞瀚海,千钟红粟唱沙筹。
太平漫道无期许,好把英贤着意求。
诗中“天王”指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公相”指张居正等朝中大臣。腹联的“瀚海”“沙筹”指当时东北辽阳与满清的战事已启开端,而朝廷军备薄弱,粮秣供应不足。朝内大臣竟然党争正股,无人顾及这些危机。
此时,已经年过花甲的老贡生王之砺忧心忡忡,不敢期许“天下太平”,只能“好把英贤着意求”。
(作者:赵松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