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传奇」王兰升传奇



王兰升(1829~1880),原名毓兰,字芷庭,号秋湘,祖籍莱阳蚬子湾(属穴坊镇),居南门里杏坛坊。清同治九年(1870)解元,十三年(1874)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翰林院编修。

王兰升与莱阳蚬子湾村的王章(清初进士)同族。其十世祖王绍祖,顺治年间从蚬子湾迁出,定居于辛庄村(属姜疃镇),绍祖生愔、怡、恂、愫、恒、悦、惺、懍、惟共9子,人财皆旺。

长子王怡、八子王僳、九子王惟等于康熙间进城,定居城东关,其他人分居邑内宋格庄、将军顶、水沐头等。九子王惟后从东关村移居南门里,务农之外还经商做买卖。其家庭虽然不是大富,但是毕生乐善好施,曾为官府捐粮赈灾,因此有“九善人”之称。

其孙王館读书有成,成太学生。此后代代读书,均是太学生或庠生,以设席施教为业。至第十六世王兰升时,终于积善为德,积学成功,门庭大显王兰升出身书香世家,天资聪慧,自励勤奋。其兄弟三人,长兄毓芑早年弃学经商,其父王作求(邑庠生)遂全力教育次子毓兰(王兰升)与三子毓荪。

王兰升幼承庭训,少年时跟父亲读书,表现优异。父亲和母亲很喜欢他,说将来这个孩子肯定能有大出息,可惜我们不一定看得到。

王兰升年岁稍大,便开始广泛交游,拜师求学。道咸年间,云南宜良人严廷中在莱阳任县丞20余年,文名卓著,王兰升从其游学,古文诗词皆大长进:咸丰年间,直隶宛平人陈恩寿任莱阳知县,重视教育,王兰升品学兼优,礼敬师长,颇得其赏识,后来特将其子陈冕兄弟交由王兰升启蒙;同时,平度的李伯歇(曾任知州)书法有名,高密的单伯平(曾任栖霞训导、登州府学教授)长于古文和训诂,年轻的王兰升均百里跋涉,反复登门求教,最受教益。

王兰升19岁时考上了秀才,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他便一边读书习文,一边舌耕授徒,养家糊口。虽然他学问、文章、诗赋、书法俱佳,人也长得挺拔伟岸,可是科举之路并不顺畅,30岁前一直困顿在家,大志不伸咸丰十一年(1861),由于王兰升在登州府学成绩优异,获选为拔贡,进入国子监。考取了镶白旗官学的汉人教习,并授为候选教谕,因此又在京教学数年(俗称教黄带子)。并在通州何家琪家教其兄弟子侄读书,后来何家琪中进士,并成为诗文名家。

期间,宛平陈恩寿已赴京为官,赏识王兰升才华,推荐他到济南其父陈秉初观察(道台)处当幕僚。

当时,山东遭受捻军袭扰,兵部侍郎胜保(字克斋,清军大帅)在山东督师,陈秉初观察是其麾下大员。王兰升与陈观察议论军事战略得失,颇得机宜,料事往往奇中,表现出非凡的才干,很受陈观察赏识。

王兰升看到兵部侍郎胜保处事太过骄横,肆意妄为,认为此人不能长久:于是建议陈观察远离他,然后自己立即抽身辞职。陈恩寿舍不得王兰升离开,说:“君应为玉堂中人,终有出头之日,不列戎幕也罢,且留济南教吾子。”

于是,王兰升便留住济南,在陈家的府邸里担任教授,教授陈恩寿之子陈冕应科举,先后8年。陈冕的学问、书法一秉王氏家学,终于高中状元。后来侍郎胜保果然在任抗击英法联军统帅时因骄纵不法被杀,陈观察也因此受到弹劾降职,后悔当初没听王兰升的话。

此时,王兰升曾数次为人代笔上书,其文章被当时名公左宗棠、李鸿章见到,都认为其文思奇特,言辞精妙,是难得的人才,特致信延请他作客门下,王兰升均辞而未就,继续磨练以应科举,求功名。

同治五年(186),山东巡抚丁宝祯组织省内十郡的生员考试。王兰升轻松地拿到了第一名,济南泺源书院的教授们都佩服王兰升的学识,拿他的文章激励学生:同治六年丁卯(1867),王兰升以拔贡身份参加顺天府乡试,挑取誊录。

同治九年庚午(1870),与丁卯科并补,王兰升考取本省乡试第一名,成为解元。乡试发榜之夕,陈恩寿和泺源书院山长匡鹤泉都具酒在座,为其等候好消息,匡说:“王生不售,吾不复论文矣!”话音未落,王兰升中解元的喜报就到了,大家狂喜。

同治十三年(1874),王兰升中进士,获选翰林院庶吉士。二年后散馆,王兰升得授翰林院编修,此时王兰升已经48岁。

初入官场,王兰升也不会巴结权贵,只能在翰林院平静地任微官,异常清苦。多亏他教授有名,仍以收弟子讲经资补家用。数年后,升任国史馆协修,加三级。

李鸿藻(高阳人,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是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后人尊称其李文正公)很赏识王兰升,曾评价道:“芷庭有经济才,其学识逾人百倍。”王兰升自己也颇有大志,欲有为于社会。针对当时内乱纷扰、外强欺凌的不堪时局,他数次写奏折批评弹劾权贵不能称职,贻误国事。

可是由于格于朝例,上书不达,只能幽愤地自焚其稿。当时,太平天国刚刚平息,天下平稳,似有中兴之象。王兰升经常与一些道义之士谈论时局,辄扼腕叹息,忧愤满腔,涕泪交下,似乎觉察到十几年后清朝政府遭遇的庚子事变危机。

光绪六年(1880),王兰升卧病京师,荣成进士孙葆田与他是同乡,又是同年进士,从来关系密切。王兰升对前来探望的孙葆田说:“你最近见到过我们的座师李公吗?今时局艰危如此,为大臣者应该抓紧搜求干济之才,我曾经荐举了几个人,却迄今未见李公向朝廷推举他们,我着急啊!等我病了好了,我一定去再催促一下。”说罢悲伤泣下。

是年十一月,王兰升竟然不幸病卒于京师,年仅52岁。认识他的人,无论贵贱都来为他吊唁。去世后,他曾举荐的这些人才在李公的推举下,一一都得到了重用,这些人有吏部尚书鹿公、四川总督李公以及其他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

光绪九年(1883)春闱中,陈恩寿之子陈冕高中状元,而恩师王兰升却未及第三躺父物传略当此殊荣,人们都为他感到惋惜。光绪十五年(1889,次子王垿中进士选翰林,光绪十六年(1890),长子王整中进士选翰林,王兰升父子因此被称为“一门三翰林”,闻名京华。王垿后来官至法部右侍郎,王兰升因子贵诰授奉直大夫,诰赠资政大夫、光禄大夫。

王兰升书法文章并为当世所重,也精于诗赋,有“诗、文、书”三绝之誉。其行楷大字雄浑劲健,小楷书卷工稳隽秀, 《莱阳王氏九支族谱》中王兰升的手书页颇能入唐人之室,墨迹传世较多。

王兰升晚年病右臂,不能经常提笔,因此晚年的书法作品较少。状元陈冕得其亲传,书法更著名,其子王塾、王垿也书法有名。其中王垿成为著名书法家。

王兰升著有《锄经堂遗稿》。

莱阳图书馆现藏有《王文孝公遗稿》6卷2册,卷内全是赋体骈文,是其中进士以前大半生的文章精华,其子王垿为之选辑印行。

可惜他少年即工诗,却存世的诗歌不多,因为他在青壮年时科举不顺,困顿日久,因此全力学文不怠,以免因咏怀诗歌而荒废举子业。

在民国《莱阳县志》中录有进士孙葆田(荣城人)撰《王太史兰升墓表》。王垿编定之《莱阳王氏九支族谱》里收录有该《墓表》和王兰升门人何家琪所撰《翰林院编修王先生墓志铭》,以及王垿手撰的《诰赠资政大夫先编修公家传》,文字详备,因此后人得以慕其为人。


(作者:赵松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