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荣鉴》赏析——卷一圆通,卷二闻达

荣枯鉴

《荣枯鉴》是一本经典的谋略著作。由五代宰相长乐老写成。五代宰相冯道一生仕唐晋汉周四朝﹐相六帝﹐因自号“长乐老”。《荣枯鉴》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圆通 卷一

【原文】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译文】善和恶各自有其内涵,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因此被束缚;天下事物变化都有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

【原文】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译文】道理的阻碍与通畅,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些。

【原文】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译文】珍惜名誉的人反而最容易损害他的名誉,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得以保全他的身体;名誉和利益本身并没有坏处,追逐这些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有过错的是因为人获得后目的不同。

【原文】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译文】君子不会自认为尊贵,小人不会自认为下贱,尊贵或低贱这些虚名不足以称道于世;君子不一定能得到,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得到和失去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原文】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译文】名誉都是虚的,利益能诱惑人,但都是人难以抗拒的。

【原文】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译文】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没有多少,成为小人可能有很多,不要与很多人成为仇敌。

【原文】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译文】名誉可以导致行事时是困难的或简单的,思想境界可以导致命运是困难的或容易的,一般人不会加害于君子,为什么会去加害于小人呢?

闻达 卷二

【原文】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译文】为官不是以善恶作为标准,升迁不用谈论其忠奸的大小;能取悦上层领导的人可能荣华富贵,处处为下层百姓着想的人则困难重重。

【原文】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译文】君子使下层百姓喜悦,上层领导不会因此怀疑他的名誉;小人喜欢取悦上层领导,对下层百姓的邪恶不会惩罚。

【原文】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译文】下层百姓以正直为品德高尚,上层领导常以谄媚、顺应当做忠诚;正直的人不懂得去阿谀奉承,上层领导就会怀疑其忠诚;阿谀奉承的人无法保持正直的品质,下层百姓就会抛弃他。

【原文】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译文】上层领导的怀疑是灾祸的根由,下层百姓的遗弃会毁坏名誉,荣华富贵的人都难免被称呼为小人,就是因为要巩固实际利益而舍去好的名誉。

【原文】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译文】富裕与尊贵的产生是有普遍的规律,它的方法就是以实际需要为主;灾祸与福禄并非是命中注定的,它的关键是否有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原文】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译文】以实际需要为主就不会受虚名所束缚,观察判断不以奸诈的行为作为耻辱的标准;既没有羁绊又没有耻辱,这是能够荣华富贵的内在含义。

【原文】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

【译文】想追求名誉的人就不要去当官,好职位不可能有好名声;想升官的人就不要考虑名誉,道德高尚不可能会荣华富贵(矛与盾的关系)。

【原文】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译文】君子谈论的是思想境界,小人攻击的是思想境界,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不同,结果当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