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故事——姚时可

姚时可

【白话】

张邦昌以“窃位”罪名被赐死。他一个做过太守的族弟住在会稽(浙江绍兴)。官府把族弟全家高低贵贱60多口人都关在大狱,审讯完结,卷宗上报朝廷。这位族弟琢磨:我哥哥犯下如此大罪,我们全家凶多吉少,诛灭九族是很正常的,与其等待朝廷判决下来,还不如我们先自行了断。

于是这位张族弟就跟审讯此案的推官(问案官员)姚时可说:“我感觉这次必死无疑,能否请您帮个忙?”姚时可问怎么帮?族弟说:“您去某某房间找一个竹篓子,里边我放了100多两银子,你拿出来帮我抓十几副毒药,只要朝廷诛杀我们的命令一下,我跟家人儿女一起服毒自尽,就这事儿麻烦您!”姚时可说:“最终情况还没确定,朝廷实行仁政,以宽大为怀,我看情况还没到那么严重的地步,我先为你打探消息,如果确实大罪不免,咱们再用此计如何?”张族弟根本听不进姚时可的建议,再三恳求姚赶紧去买毒药。姚时可没帮他这个忙。

张邦昌族弟家情况上报朝廷后,宋高宗跟身边大臣说:“张邦昌这个人确实是大逆不道,他虽是篡位,当时也是处于被胁迫,他的结局是可哀愍的,张的族弟距离他有3000里之遥,不可能是同谋,怎么可能再给这个族弟加罪呢?”这样一来,族弟一家得到赦免,回归正常生活。族弟当然对姚时可千恩万谢,感谢他的保全之恩。张族弟拿出原本要买毒药的那100两银子送给姚做为感谢。姚时可拒绝了。族弟说,你哪怕接受十分之一都行!最后姚时可一文钱没要。

姚时可本来没有儿子,做了这么一个好事后,他连生八个儿子。孩子们长大后读书都好,远近闻名。其中一个叫“廷衮”的儿子在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获得进士第一。一个叫“谦者”的子孙在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也是进士第一。还有一个儿子“廷昂”(字一夔)以及其他儿子后来都是当朝名士。绍兴本地人认为姚家后来有这么多闻名子弟,跟姚时可救张邦昌族弟家人的阴德有关。这个事儿是顺伯说的。

【祥宏点评】:

老话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本来张家已决定赴死,姚时可阻拦,等于一下子救了60多口人,这功德比较大;讲述者王顺伯在《夷坚志》中讲过很多事儿,跟洪迈比较熟悉,所以洪迈把他的姓都省去了;张邦昌是北宋官员,金兵入侵时他代表朝廷来到金人大营,金人觉得这个人可利用,就跟他有个协议,张邦昌变成金人傀儡,占据了宋朝皇帝的皇宫,建立了一个“大楚”政权,被称为大楚皇帝,时间很短,金人就不信任他了,张最终被宋廷赐死;高宗对张邦昌族弟一家的处理还是比较人性的,作为南宋开国之君确有他高明之处。


【原文】

张邦昌既坐窃位死,其族弟尝为郡,居会稽。府捕其家良贱六十口置于狱,具奏待报。张自料身为逆人亲族,当死不疑,与其明正刑书,不若预为之所。乃嘱推吏姚时可曰:“吾自分必死,敢有请于君。”姚问其故,曰:“吾藏金百两在某室箧中,君往取之。烦为密营毒药十数服。俟诛命下,即与子弟辈共引决,以后事累君。”姚曰:“事未可知,朝廷仁政尚宽,何必至是?当为公出探消耗。果不可免,用此计未晚。〖无为先就死地也。〗”张再三沥恳,讫不可。

及奏上,高宗谕辅臣曰:“邦昌之逆,出于迫胁,正也可哀。其弟相去三千里,本非同谋,岂宜加罪!”即命尽释之,一家按堵如故。

张诣姚舍,谢其全护之恩,以所说百金为饷,拒不肯受。至损十之九,亦然。是时姚未有子,后连生八男。迨长立,皆好学驰誉。廷衮登绍兴三十年进士第一,谦者淳熙十一年继之,廷昂一夔及其他子悉为名士。越人以为阴德之报云。【顺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