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母魂护幼子
交河县王洪绪说:高川县刘某,有住房七间,自己住中间三间;东厢房两间,因为还没有坟地,停放着亡妻的棺木;西厢房两间,是妹妹带着刘的小儿子住着。
一天晚上,他听到小孩高声啼哭,却听不到妹妹的声音,怀疑妹妹在厨房没有回来,就从窗缝中看看西厢房熄灯了没有。
在月光下,他看见有一道黑烟,从东厢房门下面蜿蜒飘出,到西厢房的窗户下面,盘来盘去,很久都不飘走。
等到妹妹醒来,抚慰小儿子,那道黑烟才慢慢地退入东厢房里去。
刘某知道,这是妻子的魂魄。
从此以后,每次听到孩子啼哭的月夜,刘某都偷偷爬起来观察,见到的情形都是这样。
刘某告诉了妹妹,妹妹感动得哭起来。
多悲伤呀,父母的良知,死后还不忘记孩子吧?做子女的想念父母,能够这个样子吗?《阅微草堂笔记》
【原文】
亡母魂护幼子
交河王洪绪言,高川刘某住屋七楹,自居中三楹,东厢三楹以妻殁无葬地,停柩其中。西厢二楹,幼子与其妹居之。一夕,闻儿啼甚急,而不闻妹语,疑其在灶室未归,从窗罅视已息灯否,月明之下,见黑烟一道,蜿蜒从东厢户下出,萦绕西厢窗下,久之不去。迨妹醒拊儿,黑烟乃冉冉敛入东厢去,心知妻之魂也。自后每月夜闻儿啼,潜起窥视,所见皆然。以语其妹,妹为之感泣。悲哉,父母之心,死尚不忘其子乎?人子追念其父母,能如是否乎?
亡师托梦解夙愿
我的老师、桂林人吕斋先生说,他的家乡有位任县令的人,上任那天,夜里梦见他的房师某先生。
某先生面容憔悴,好像有很深的忧虑。
县令急忙迎上前去拜见说:“您的遗体寄居在外,是我们几个弟子的过错。但我心里总惦念着这件事,并没有忘记。如今托您的福得了一官半职,正想方设法在筹备安葬。”
原来这位先生因犯罪流放而死,遗体还寄存在庙中。
这位先生说:“这很好。但是,与其归葬我的骸骨,不如使我的灵魂有所归。休只知道我的遗体在滇南,却不知道我的灵魂仍被拘留在此地。当年,我曾在此地任县令,有百姓试着开垦洼地荒山,我错误地按熟地上报,照章收纳赋税。。我明知他们有理,却又怕舆论对我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使他们告不赢,于是至今还使百姓受损失。土地爷报告了东岳神,东岳神认为这是由于工作失误造成的,虽然并非出于自私,但怕被检举影响升迁,所犯过错和自私一样。于是把我的灵魂拘留在此,等租税免除了,才能回去。所受饥寒困苦,我也不忍心再说了。回想起来,一时的爵禄,究竟又得到多少好处?如今业海茫茫,遥无边际,实在令人痛苦万分。今天幸好你来这儿任官,倘若你念着我的知遇之情,呼吁免除不合理的租税,那么我就可以重新进入转轮,脱离鬼界。我的遗体就是去喂蚂蚁,我也毫无怨言。”
县令翻阅旧时卷宗,果然有这件事。
他通过各种渠道请求废除之后,说是又恍惚梦见老师来告别。《阅微草堂笔记》
【原文】
先师桂林吕公闇斋言,其乡有官邑令者,莅任之日,梦其房师某公,容色憔悴,若重有忧者,邑令蹙然迎拜曰:旅榇未归,是诸弟子之过也,然念之未敢忘,今幸托荫得一官,将拮据营窀穸矣。盖某公卒于戍所,尚浮厝僧院也。某公曰:甚善,然归我之骨,不如归我之魂,子知我骨在滇南,不知我魂羁于此也。我初为此邑令,有试垦汙莱者,吾误报升科,诉者纷纷,吾心知其词直,而恐干吏议,百计回护,使不得申,遂至今为民累,土神诉与东岳,岳神谓事由疏舛,虽无自利之心,然恐以检举妨迁擢,则其罪与自利等,牒摄吾魂,羁留于此,待此浮粮减免,然后得归。困苦饥寒,所不忍道,回思一时爵禄,所得几何,而业海茫茫,竟杳无崖岸,诚不胜泣血椎心。今幸子来官此,傥念平生知遇,为吁请蠲除,则我得重入转轮,脱离鬼趣,虽生前遗蜕,委诸蝼蚁,亦非所憾矣。邑令检视旧牍,果有此事,后为宛转请豁,又恍惚梦其来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