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古代志怪故事——人参精,参洞鬼

人参精

宜良山的废道观里,有个邱道士,化缘重建了祖师殿,和徒弟在这住了好多年。大殿前是一座高山,奇花异草繁杂茂盛。有两个小孩经常在山门外玩耍,时间长了,他们和邱道士熟悉起来。有时候,道士给俩孩子果子吃,但他们始终不敢进大殿里来。

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道士把几枚鲜桃放在香案上。一个小孩儿在门外偷偷的看了好一会儿,终于忍不住诱惑进入了大殿。道士急忙把他抱进了厨房,脱去小孩的衣服,洗了洗,放到大锅里,扣上木盖,压上大石头。然后让徒弟烧火,告诫道:“不要断火,不要打开看,我要上一趟山,回来再吃。”

徒弟心想:出家人本是行善为本,师父却这么残忍,古人说“恶人都住在善地”,真是不假啊。他正在胡思乱想,忽然听到锅里的小孩儿在哭号,心里想放了他,又害怕师父,不敢违令。过了一会儿,锅里的声音没了,猜想应该是煮死了。

过了好半天,师父还没回来,徒弟怕锅里的水烧干了,就打开看看。忽然“波”的一声,那个小孩儿跳出来逃走了。徒弟吓了一跳,追也来不及了。这时,邱道士回来了,手里握着一团青草。他看锅里空空的,哭着感叹道:“都被你耽误了!我创建这个道观三十多年,费尽心机,就是为了这个东西。他不是小孩儿,乃是千年人参,加上药物服用,可以长生不老。我没有那个福分,不再做升仙的妄想了。还好留有那小儿的衣服,吃了可以长寿,洗人参的水喝了一生都不得病。”

接着去找那小儿衣服,已经不见了,水也被狗喝掉。邱道士失望至极,对徒弟说:“你看守道观吧,我走了!”

后来听说那条狗遍体生了黑毛,长而光滑,进入山中不再回来,大概是成仙了。成仙的凡人,必须本身就具备仙骨,再用正心修炼。这个邱道士,既没有仙骨,又不静心修炼,总想吃天地间的灵物成仙,是非常错误的。

【原文】宜良山有废寺,有邱道士,募缘创修祖师殿。师徒二人,同居有年。殿前峭石奇峦,异草怪木,冗杂菲萋。常见两小儿在山门外游戏,道士时遇之,久而渐熟。饵以甘果,不敢入殿。如是数年。道士一日携鲜桃数枚,置于香几。一小儿在门外窥见,遽入殿中。道士急抱之,至香积厨,褫衣,用水洗净,置于大锅内,上用木盖,压以大石,使不走气。令徒架薪煮之,戒勿断火,勿启视,我将上山,俟我回来食用之。其徒思出家人,时以行善为本,今道长如此残忍,谚云“恶人往善地寻之”,即斯之谓也。忽闻小儿在锅内叫号,心欲放之;又念道长平日法戒甚严,不敢违令。已而小儿寂然无声,想已煮死。愈时已久,师尚未回,恐锅中水涸焦枯,开视之,忽然鮍渤一声,小儿跃出而遁。其徒骇然变色,即追无踪。适道士自外来,手握青草一团,见其情形,泣而叹曰:“汝误我矣!我创此寺三十余年,费尽心力,原为此物。此非小儿,乃千岁人参也。合药服之,可以长生。今我无福,不必作升仙想矣。尚留其衣,食之可得上寿;洗儿之水,饮之一生无病。”

  随视其衣,已失所在;水为犬所饮。道士失望,与徒别曰:“汝护守寺门,我去矣!”

  后闻犬生黑毛,披拂细润绝伦,入山不返,人以为仙去云。凡人之成仙也,必其身具道骨,加以正心修炼,乃能成仙。是道也,既无道骨,又不加静修之功,而徒思食天地至宝之物以升仙,误矣,误矣!无怪得而复失。不如犬之心无嗜欲,而得食此参也;从知心有嗜欲,即非清净,其何能得道而妄思升仙耶?



参洞鬼

嘉庆年间,吉林有人放山(挖山参)到了天池,看到山峰下的石洞门口有很多小人参,认为洞里肯定有更大的。向里匍匐了几十步,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见,就想返回来。忽然看到前面出现一丝亮光,他就使劲往光亮处爬去。

没有多远,豁然开朗,到了一个洞中桃源,看到几里外有两三间茅屋。走到茅屋前,遇到一个老者,不是现代人的打扮,语言也不通。老者向西指了指,放山的人领会了他的意思,往西而去。走了十多里,遇到一个山涧,岸边有很多少见的老山参,四五六品叶都有(五品叶的山参就已少见),红通通的参花满地都是。

这人欣喜若狂,不一会就挖满了背篼,还有些不满足,想挖一棵人形参。他看到山涧中红花累累,山参长的像小树一样高,就扶着石头进了谷底,忽然迎面来了一个少女,对他怒喝到:“青天白日,偷我家园子里的东西,背篼满了还不知足!”说完抓了一把沙子扔到他脸上。

放山人眼睛迷了,看不到东西,知道少女不是凡人,就跪下求饶。少女说:“我不杀你,赶快离开,如果遇到我母亲,包管你不能活着出去。”等他眼睛能看清东西时,少女已经不见了。他攀登到谷顶,发现到了一个熟悉的地方,叫做梯子河仙人桥,离他进洞的那里有五十多里。看看背篼,人参还在,就非常高兴的下山回家。后来又带着人来寻找,却找不到那个地方了。

【原文】嘉庆时,吉林有人放山,(入山采参,俗名放山。)至天池,见峰下之石洞口多登台、二角,(小参为登台,为二角。)念洞中必有佳者。伏入数十步,黑暗不得进。意欲返,忽有光,因匍匐以入。未几而豁然开朗,遥见数里外,有茅屋两三间。就之,一老者出,衣冠皆古,不类近世。揖与语,不解,老者以手指西,似挥其去者。放山者识其意,西行十余里,遇深涧,岸有采花、狼头、公鸡,(皆参花名。)色鲜妍,参苗满地,多四五六披叶者,皆老山,不似山子。

采置背夹,尚未满,而龙爪、跨海、牛尾、菱角、金蟾、闹虾、雀头、单跨、双胎各种俱全,独少似人者,意犹不足。扶石入沟,见沟底红朵累累,茎高如树,大可盈把。心惊喜,仍向前采之,忽一少女自沟中出,怒曰:“青天白日,窃我园中物。背夹将满,犹得陇望蜀,是无餍也。”

  以手撮沙泼之,迷目不能视。知非凡人,跪而哀之。女曰:“我不杀汝,汝速行!倘遇吾母,生还不得也。”放山者起,目亦愈,视之,女不见。急奔数里,闻水声潺潺,鸟语虫鸣,身已在石涧中,攀松扶石而上,盖梯子河之仙人桥也,计程已五十余里矣。视背夹,参尚在,喜而返。后偕数人往寻,不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