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店冤鬼
我在皖江陈太守公署的时候,听陈的亲戚周十六说:他父亲到陕西做官的时候,路过太行山地区。连日车马劳顿,非常疲倦,进了旅店草草的吃了点饭,就赶紧躺下了。随从们都在别的房间休息,只留了一个仆人在他卧室东墙下打了一个地铺,也很快就睡着了。
桌子上还有一盏灯和一根快烧完的蜡烛,暗淡的火苗把屋里照的青幽幽的。
周父刚进入朦胧状态,就看到一个披散着头发的鬼,脸上血淋淋的,看不清样子,跪在炕沿下。周父大惊狂叫,突然惊醒,鬼影也没有了,只觉得褥子上有东西在蠕动,用手一摸凉凉的。
仆人闻声起来,端着蜡烛到床前来,主仆一起检查,原来是一大团白蛆,散开后,四处爬动。周父猜想,这一定是冤魂,尸体被埋在了炕底下,日久生蛆。但是身在他乡,受很多限制,来不及进一步探查。刚到二更天,就命令整理行装,三更刚到,就急忙上路,不一会就走出了好远。
事不关己,谁肯于黑暗狱中拨云雾、见天日呢?
唉!这个鬼也太唐突了,想必是急着陈述自己的冤情,反而把人惊走了。但反过来想,只要是见了人就这样现形哀求,终究会遇到伸张正义的人吧!
箨园氏说:“周父是陕西的官员,虽然不在自己的管辖属地,但和普通的旅客不同。既然看到了异样的状况,就应该尽己所能。圣人所讲的,无非是忠和恕两个字。作为官员,不要求鞠躬尽瘁,只要尽己所能,就是忠。周父虽然是官,但是不能尽心于民命,这个鬼是想不到的。所有说,不是那个鬼太唐突,而是遇到的人太自私了。”
【原文】余在皖江陈太守署,陈戚周十六,言其先人因之官陕右,道经太行。连日轮辕,意颇烦殆。解骖旅店,草草杯羹,即展衾安枕。群从人悉屏去,下房惟一仆,袱被卧东壁下。风尘劳倦,夯鼾鼾酣梦矣。
时几上犹一灯一烛,烛已见跋。而青灯含蕊,淡焰沉沉,凄凉殆甚。甫一交睫,昏梦中见有披发鬼,血淋淋被面,不可辨其形状,张手启幕,跪坑沿下。周父狂骇嘶喊,蓦然惊醒,鬼影随灭。觉茵褥间有动物蠕蠕然,触手皆冰,心益异之。
仆闻呼,起秉烛至坑前。遂披衣起,相共检视,则蛆白成团,纵横散走。心知所见冤鬼,势必瘗埋坑下,尸腐蛆生,延及茵褥耳。然而萍蓬异乡,戒途甚严,不遑诘也。时甫二鼓,遽束行装,翦烛坐俟,三漏即发。展軨效驾,顷刻数十里。事不乾己,谁肯于黑暗狱中拨云雾、见天日哉?
噫,是鬼亦太唐突,想亦冤情过急耳。然使遇人即求,安见必无人焉代伸其公忿哉!
箨园氏曰:周子之官陕右,非羁旅齐民可比。既有所见,极宜我尽我心。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尽己为忠。既筮仕,而未能尽心于民命,岂鬼之所料哉l然则鬼非太唐突,而斯人则甚模棱耳。
蓝山过客
张雨亭孝廉,在蓝山寺开了学馆,他的学生,大多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有一天,有个三十多岁的过客,穿戴不是很整洁,也没有随从,也没有行李,只身一人到了庙里。这个人参观了一阵神像,就向旁边的学馆里张望,和众学生搭话,众人看他落魄的样子,都不愿意搭理他。进来和张雨亭搭讪,张也不怎么在意,客人挺扫兴的走出了学馆。
当时正在整修神像,有护法灵光已经图上了染料,还没摆放到山门,暂时放在佛殿上。关帝的塑像还彩绘还没完成,放在门外。客人想把自己受冷落的感受写下来。就向小和尚要笔墨,小和尚找学生们,但没人肯借。客人就捡了一块木炭,在墙上写了一首诗:
古来传语不欺人,佛要金装衣要新。
看汝灵官居上座,汉廷夫子在山门。
写完,大笑着离开了。
张雨亭偶然的出来散步,看到诗句,很惊奇,问漆匠谁写的。漆匠说:“刚才那个旧袍子书生写的。”雨亭感叹道:“不要书风尘中没有高人,我真是有眼无珠啊。”让徒弟赶紧去追。追到五里之外,看到那客人在路旁歇脚。就对他表示了歉意,并邀请他回去。客人笑着推辞,再三邀请,客人坚决不同意。问他姓名,也不告诉,只是说:“替我谢谢你的老师,我的姓名在世上消失很久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不是因为你们的轻慢。”
学生回去复命,张雨亭感叹说:“孩子们要记住,不要怠慢读书人!以免被人笑话肉眼凡胎。”
【原文】张雨亭孝廉,设帐于蓝山僧寺。门墙桃李,多豪气少年。一日,有过客年可三十许,衣履不甚修洁,无随从,无囊橐,无雨盖,只身至剎。走殿上,径视塑像一周,即旁窥书舍。与诸生语,皆以客为落魄旅人,大加白眼。进就雨亭,亦落落不甚为礼。客扫兴而出。
时方整洁神像,有护法灵官业已装就金身,未及正位山门,暂供佛殿上;有关帝圣像绘彩未成,闲供山门外。客感其事,欲留数行墨,以示轻己者。因向雏僧索笔砚,僧乞怜于诸生,无肯予者。客于灰烬中,检得松煤,题壁云:
古来传语不欺人,佛要金装衣要新。
看汝灵官居上座,汉廷夫子在山门。
题罢,大笑而去。
雨亭偶步殿下,见题句大奇之,问髹漆匠谁题此者。匠曰:“适来缊袍书生所留墨也。”雨亭曰:“莫谓风尘中无佳士也!双睫俱盲,是失子羽矣。”使其徒追返之。坌息至五里外,客尚息足路侧。要使回剎,且言师谢罪之深。客笑却之,牵裾固请,益坚拒不顾。诘其姓氏,卒秘不吐实,但言:“为谢乃师,仆姓名久不流露人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非由诸公见拒也。”
徒知不可强,遂还报命。雨亭叹曰:“小子志之:士不可轻!徒自取“肉眼”之诮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