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古代志怪故事——猎户说虎(作者:清代袁枚)

猎户说虎

传说老虎杀伤人之后,伥鬼把尸体的衣服褪下教老虎便于食用。 又有传说,老虎咬死人后即围绕尸体作邪法。 这种邪法驱使尸体直立并褪下衣服。 此等传闻皆不实也。 因为人们一般见不到老虎,所以臆测出这些传闻。

郑猎户告诉我(袁枚): “老虎抓人之时,先咬着人的头颅,使人疼痛难忍,脚蹬手扯,人的衣服自然就褪下了。 平时人从容生活,都讲究仪表,讲究衣冠楚楚昂首挺胸, 但是遇到窘迫的生死关头自然颤抖畏缩, 衣带自然松弛。”

他还说了一个故事。 他年轻的时候跟一同伴外出打猎,遇到两只斑斓猛虎! 一虎叼走了他同伴,他拿出火枪射击,射中了另外一只。 两只老虎逃走了。 他怕老虎返回就爬上一颗高树查看。 那老虎叼着他同伴,鞋子先落下了,袜子也落下了。 又走了一段路则裤子也落下了。

次日郑邀约了几个猎户一起去寻找同伴的尸体, 结果发现一路上衣服鞋袜一件件的落在地上落了一路! 找着找着,在第五里地发现了一具残缺不全的尸体。 只有左臂相对完整,上面依然可辨同伴的旧伤疤! 其内脏也有部分残存。 又往前走了两三里地,之间昨天被枪击毙的老虎僵卧地上,已经死去了。

相传老虎咬人一开始咬头部,后来咬肩膀后背,最后才咬腰部腿脚的。 这说法也是以讹传讹。 郑猎户所见之被老虎所伤之人,被咬的部分都是肩膀跟后颈。 为何? 是因为老虎扑人之时若不咬肩膀后脖子就很难把这个人提起来。 从老虎吃剩的躯体看,有时候先吃的是手有时候是足,无上下的区别。

伥鬼必须依附在动物身上才能行动。 它一般依附在猫兔鸡鸭青蛙野鸡等动物身上行动。 附体以后均发出汪汪的叫声。 伥鬼比老虎先行两三里,先埋伏着,遇到猎物就发出叫声。 老虎会随叫声而来的。 怎么对付伥鬼呢? 听到这种叫声就把钉子钉遇到的第一棵树,然后打死那小动物。 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钉子是金树木是木,魂属木魄为金。 钉子钉树就是使魄近魂。 魄恶好杀生。伥鬼是魄,驱逐之并且使它近魂,魄有所靠就不会做坏事了。

伥鬼的叫声凄厉而悠长,一般没有转换调子的抑扬顿挫。 不过夜深人静之时伥鬼也会发出人的话语声。 郑猎户有一次随众打猎的路上驾船停泊在一条溪水之岸边。 岸边散落着几家百姓。 夜里,岸上某户传来敲门声。 敲了很久很久。 门内的人应了一声准备开门。 但是他老婆则死命拉着: “深更半夜,应该小心以备不测!别开门别开门!” 不过,敲门的声音依然不断,而且越来越急。 女主人就卧床问道: “门外客人从何而来?” 回答:“隔壁。” 女子又问:“你是谁呢?” 回答依然为:“隔壁。” 夫妻二人觉得非常讶异。 觉得门外的人语无伦次,含糊不清就没开门,请他明天再来。 门外敲门声依然不断。

郑听到这种对话感觉实在是匪夷所思。 就在船篷的缝隙看, 原来是一个物体,好比一个大布袋那样塞在门口。 那是什么? 借着月色仔细看, 是一只斑斓猛虎! 敲门声实际上是虎头的撞门声。

隔壁二字实际上是伥鬼所发! 郑心下暗惊,摇醒同伴。 并且把所见之事告知。。 同伴都惊慌无比! 都躲避在船板下了。 郑猎户举起火枪对老虎背后啪的一枪击去。 老虎被击中后惊怒无比,疼痛万分,就发狂一般的咬破了大门撞倒了屋檐。 但是可能是门小了,加上老虎太急,始终不能进入室内,只能走开。

第二天只看到门下老虎跪下撞头的地方形成了个凹坑,是老虎刨的。 两里地外,那老虎死在溪水中。 此虎重六百多斤。 老虎负伤后落水里也许爬不上来了。 或者是老虎挨枪后发热去水里降温,但是进去后上不来了。

老虎吃兔子,是一口就吞下的。 老虎吃雎鸡野鸡呢,是吞入口后嚼动。 嘴巴开合一次,就会仰头喷出羽毛。似乎下一场花雨那样。 羽毛几乎可以铺满周围丈余的地面, 野鸡毛五颜六色,喷出来甚是美观好看。

(后面还讲诉了郑猎户是如何因虎而死,请阅读下面原文。)

【原文】传闻虎伤人,由伥鬼为尸脱衣与虎食。又云虎能禹步,令尸自起脱衣,此皆不然也。盖人不见虎,故为此推测之词。有郑猎户云:“虎擒人,衔其头颈,人痛极,手足自撑拽,势皆向下,衣裤自褪下。人无事而讲礼貌,则岸然巍然也,及至窘急无诉,便自抖擞卑缩,衣带自宽矣。”

  郑少年时,尝与同伴值两虎,其一虎衔同伴去,其一虎郑枪中之,未毙而逸。郑惧其复来,乃先上高树避而望之。见虎所衔同伴先下鞋,又下袜,迤逦而裤下矣。明日招伴寻之,则衣履一一在途,其尸隔五里余,剩其左臂,验有旧伤,果其伴也,腹脏亦未吃尽。又二三里,则所枪伤虎僵伏而毙矣。

  传闻虎咬人,初旬在头,中旬在肩背,下旬在腰腿,此大不然,郑所见,皆肩项也。虎作威向前,自上掷下而咬之,非肩项不可挈其躯,无上下异也。即虎食所先虽不可见,其所残剩者偶余手足,亦无上下旬分手足之异。

  虎大者力千斤,小者亦二三百斤,又加以爪牙腾跃,人力断断不能胜。所恃者,人之巧,可以制虎之贪痴耳。虎气旺,中枪多不立毙。郑尝入深山,径转处,有虎如大牛蹲路侧。郑急甚,不及用枪,乃大声喝之,姑慑以气势,虎果跃去。郑度其必来,无村落可避,乃先视其所去处,寻坡下伏。虎果跃至,中郑枪,又跃去。郑度再至则虎必难御,急上高树避之。俄顷虎至,觅郑不得。郑窘甚,足偶失触枝动,虎仰视见郑,跃起扑郑,格巨枝而坠者再,树震撼,叶叶有声。虎创甚,不能再跃,乃啮道旁石块尽碎,衔石而毙。

  伥必附物而行,或猫、兔、鸡、鸭、蛙、雉,皆能作汪汪声。先虎二三里,视机伏处,引而避之,虎辄随伥声转移。制之之法:闻伥即用钉钉树上,随所值之第一株,然后击伥所附物,则物毙而伥亦声绝矣。或曰:钉,金也;树,木也。魂属木,魄属金,取以魄就魂之义。魄恶好杀,伥,魄也;禳之以就魂,则惊魄有依,不为虎役矣。

  伥声惨而长,无转音,但夜深人静,亦有能作人语。郑尝与同伴往猎,舟泊溪下。一夕,闻岸上敲门声,久而门内人应之欲起,其妇力阻曰:“夜深宜避,勿往启户。”敲者益急。其妇卧问曰:“客何来?”曰:“间壁。”“客为谁?”则又曰:“间壁。”夫妇遂不起,教以明日来。敲仍急,郑异之,从缝隙视,见有物如数石谷囊者塞其门,从斜月光中审辨之,则虎也,以头撞其门,所应两字则伥也。郑潜曳醒其同舟而告之,皆恐匿船板下,郑乃以枪自后打之,虎惊痛,咬破其门,坏屋檐而去。翌日视之,门下所跪点头处,成两洼迹。行二里余,溪水中得死虎,重六百斤。或曰:虎负伤落水,不能起也。或曰:虎中枪热甚,故就水取凉,伤发而毙也。

  虎食兔,入口即没。虎食鸡与鸠雉,则入口上下腭一再合,即仰喷剩羽如散花雨,周圜丈余。雉五色文,散飞最可观。

  传说虎欺人畏,故不伤醉人,不食孩童,非也。醉人必醉甚,行路欹斜不定,虎始不食,盖扑之不准也。至于孩童,则樗里有邻儿,兄弟夜出门就厕,其兄年十三四,蹲厕上;其弟九岁,立檐下,见有若松毛一团者掷而前,弟畏缩就其兄旁曰:“是何物耶?”兄曰:“松团耳。”虎前弃其弟而攫其兄去。明日迹血寻之,衣履处处散遗,拔起小松根数十株,盖其兄忍痛手迹也。至血痕阔处而止,盖已食尽,而草上血亦经吮过矣。

  虎饥亦食蔬菜。樗里有女子与其嫂在楼煨芋食,弃芋皮窗外。姑偶凭窗,见虎吮芋皮尽则仰以矣。嫂惧,多煨芋,以皮给之,恐其跃上也。姑欲闭窗,则伸手出怕虎起攫手;坐待,则眼见嫂芋将不继,乃试以全芋投之,虎一吞而尽。姑曰:“吾得之矣,若不畏热,可图也。”乃烧铁锤透红,以芋皮裹之,芋皮着热铁即黏,试投之。则虎仰头视既久,见掷物,接而吞之,吞后则跃去。后二日,里得毙虎,爪自裂其胸见骨。

  郑晚年当七十后必持一雨伞行,杆铁自卫,常曰:“吾遇虎一,则俟其扑而左右避,以杆抵其腰,能令不再起扑。吾遇虎二三,则张伞而旋转之,能使虎疑,不敢扑吾。”又数年,郑往邻村看社戏肩伞归,中途昏暮,虎突起道左,郑避扑不及,坠崖下,急坐起张伞伺虎。不料虎亦坠下,压郑身上。伞旋转如轮,虎蹲郑腰腿间凝视伞转。郑急取所佩铁刀,以右手斲其尾闾,左手拔其阴。虎方疑伞,又惊触其阴,跃起力猛,断其阴寸余。郑据地手不释伞,幸邻人看戏者群过,呼扶以归,而郑力竭矣,越二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