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庐宗伯是莲花长老
礼部尚书王昊庐没中进士之前,曾从湖北黄冈赶赴北京城参加会试。
途中他路过庐山,住宿于莲花宫中。
因为次日必须早早赶路,所以他黄昏就进入了梦乡。
他梦到他坐于一气势磅礴的大殿之上!
大殿的供桌之上,满是祭祀的斋菜与供果。
供桌前一百多身披袈裟的和尚在打坐。
群僧整体形成半圆形,在供桌前诵经念佛。
王昊庐随手在供桌上取了四个枣子尝尝,发现甚至香甜可口,
但是吃着吃着忽然醒了!
醒来依然余香满口。
他在寻思:怎会出现如此之梦?
实匪夷所思。
然后他发现室内似乎存在亮光,这不是夜里吗?
仔细一看,窗外灯火辉煌!
供桌上摆着各种贡品,僧人正顶礼膜拜!
此情此景,与梦见之情景毫无出入!
王昊庐前去询问群僧,才知道今日为莲花寺已故长老,净月上人的忌日。
和尚在为他诵经超度。
王昊庐大为震惊!
他急忙忙赶往供桌之前一看,
发现盘中枣子的上部果然少了四个!
他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他前世就是莲花寺长老!
从此他自身信佛,极为虔诚。
王昊庐的父亲王用予,为明朝崇祯年间的一位翰林。
明朝灭亡之时,他在庐山殉国。
为了追念亡父,他自号“昊庐”,
取自《诗经》中的“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
而名则为泽宏。
【原文】王昊庐宗伯,未第时,自黄冈赴京应试。路过庐山,宿于莲花宫内,因次日仍欲启行,未晚便睡。梦身坐大殿之上,面供斋果,下有袈裟百辈环拜诵佛,因随手取面前枣子,偶啖数枚,遂醒。醒时,口中有余味。正惊讶间,忽见住房外灯烛辉煌,几筵肆设,众僧方膜拜,宛然梦中光景。启户问之,是日乃此庵已故净月上人忌辰,众方祭祀。宗伯大异,起视所供盘中之枣,其顶微缺,如少二三枚者,恍悟自己前身乃此庵长老也。故终身奉佛甚虔。先是,宗伯父用子公崇祯翰林。殉节庐山,故自号“昊庐”,取“昊天罔极”之义,讳泽宏。
《子不语》
黄庭坚梦轮回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省修水县人,是书法界公认的“宋四家”之一,也是备受推崇的大诗人,其诗书画号称“三绝”,与当时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
黄庭坚平素就很喜欢吃芹菜,在他中了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芜湖;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地方的知州(知州是州的长官),就任时才二十六岁。有一天,当他正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出州衙门的大门,一直来到一个村庄。他看到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祭拜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叫着一个女孩子的姓名。
黄庭坚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香喷喷的芹菜面,香味可口,不自觉就端起来吃,吃完后即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梦境虽然十分清晰。但黄庭坚认为只是一场梦,因此并不以为意。
接连二、三天,每天午睡时,都梦到同样的情景,醒来嘴里又都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认为不是在作梦,可能是真有此事,决心探个究竟。于是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令他诧异的是,一路行来,道路的景致竟然和梦中的情景完全一样,这样一直走到一个村庄,果然看到有个老太婆在门外,摆着香案,口中还念念有词,喊出一个女孩子的姓名,这个老妇人正是梦里见到的,就问她为什么摆着香案,供奉芹菜面,喊一个女人吃面。老太婆回答说:“前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摆着香案,供奉芹菜面,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祭拜,喊她。”
“女儿死去多久了?”
老婆婆回答说:“噎二十六年了!”
黄庭坚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岁,前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再问她女儿生前的情形,家里还有什么人。老太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以前很喜欢读书,念佛、吃素,非常孝顺,就是不肯嫁人,到二十六岁时突然生了一场大病死了。死的时候对我说,她还要回来看我。”
“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黄庭坚问道。
老太婆指着一个房间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黄庭坚走进房中,环顾四周,卧床桌椅,倍感亲切,这里的一切好像似曾相见。只见房里除了桌椅,靠墙有一个锁着的大柜。黄庭坚问:“里面是些什么?”
“全是我女儿的书。”
“可以开吗?”
“钥匙不知道放在哪里,所以一直打不开。”
黄庭坚想了一下,马上记起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太婆钥匙存放的位置,找出钥匙,将打开书柜,发现许多女孩从前所写的文章。他细看之下,内心非常惊讶,他发现里面存放他每次参加科举考试所写的试卷,而且一字不差。黄庭坚这时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住着。于是黄庭坚跪拜在地上,说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叫人前来迎接老母,奉养余年。
后来,黄庭坚在府衙后园植了一便片竹林,并建了一间凉亭,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黄庭坚的石碑刻像,他自已在刻像上,题了文说: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出自《随园诗话》,作者清代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