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王法进,温媪

王法进

王法进,是剑州临津人,幼年就好道。他家靠近古代道观,虽然没有道士住在那里,他玩的时候也不会对神像有不尊敬的举动。

王法进十多岁时,有个女道士在剑州游历,经过他家。父母因为他自幼仰慕道士,就请托女道士作法保佑他。女道士授给他一本《正一延生小箓》,给他起名叫法进,让他专心供奉香火,保持斋戒。于是他就只吃树籽不吃饭,日子长了,时不时有预感降临。

当时三川歉收闹饥荒,粮价飞涨,死的人占十分之五六,大多数人只好采集野葛根和山芋来充饥。

有一天,三个青衣童子忽然降临到他家的院子里,对王法进说:“上帝因为你早有仙骨,皈心精诚,不忘道德,命令我们迎接你到上天去接受任用。”

王法进不觉飞到空中,直达玉皇大帝的住所,玉皇大帝命人用玉杯盛霞浆,赏给他喝。

然后对他说:“人处于天地人三才中最大的一方,体现天地之和谐。获得人形,是很不容易的。天催动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地承受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灵秀,生长五谷百果,来养育人。

然而很多人不知天地养育之恩,轻易地抛弃五谷和丝麻。使种地的农夫,纺织的妇女,身体勤劳而不能吃饱,力量用尽而不能御寒,白白地劳作,竟无人爱惜,所以神明要降下责罚,天地也不会保佑了。

近来地司岳渎奏报,认为世人厌弃五谷,不重视衣食的根本。我已下令太华之府,收回五谷之神,让粮食歉收,使下民挨饿,借此显示责罚,来警诫人们的思想。

但不久前,太上降下慈旨,认为大道爱好生灵,务必要先救灾,让下民得以存活。只是虽然天地神明已经降下责罚,但愚民根本不知道他们犯了过错,所以也就没有忏悔改过的念头。

这次选你上天做侍童,本该进入天府侍奉,但命你暂且下凡,回到人世,告诫下界之民,使他们悔罪,以后要像珍惜宝贝似的爱惜农桑,事情成了,给你记功。”

玉皇大帝命侍女拿来《灵宝清斋告谢天地仪》一轴,交付给他,命他传行于世。

然后又对王法进说:“你告诉世人,让他们都到深山高处清静之所,设斋悔谢,一年做两次,那么旧罪就可以免除,谷、蚕等神,就会回到人间,给他们送去丰裕。事情成功了,到了龙虎之年,我就召你回到天庭。”

王法进于是就回到了凡间,把玉皇大帝的话和《灵宝清斋告谢天地仪》广为传播,如今清斋向天公告谢的做法就是这样来的。

王法进于唐玄宗十二年壬辰,终于又回到了天上。

【原文】王法进者,剑州临津人也。幼而好道,家近古观,虽无道士居之,其嬉戏未尝轻侮于像设也。十余岁,有女冠自剑州历外邑,过其家,父母以其慕道,托女冠以保护之。与授正一延生小箓,名曰法进。而专勤香火,斋戒护持。亦茹柏绝粒,时有感降。时三川饥俭,斛斛翔贵,死者十五六,多采野葛山芋以充饥。忽三青童降于其庭,谓法进曰:“上帝以汝夙禀仙骨,归心精诚,不忘于道,敕我迎汝受事于上京也。”不觉腾空。迳达大帝之所,命以玉杯霞浆赐之。徐谓曰:“人处三才之大,体天地之和,得人形,生中土,甚不易也。天运四时之气,地禀五行之秀,生五谷百果,以养于人。而人不知天地养育之恩,轻弃五谷,厌舍丝麻,使耕农之夫,纺绩之妇,身勤而不得饱,力竭而不御寒,徒施甚劳。曾无爱惜者,斯固神明所责,天地不佑矣。近者地司岳渎所奏,以世人厌掷五谷,不贵衣食之本。我已敕太华之府,收五谷之神,所种不成,下民饥饿,因示罚责,以惩其心。然旋奉太上慈旨,以大道好生,务先救物。虽天地神明责之,愚民不知其过所自,固无忏请首原之路。汝当为上宫侍童,入侍天府,今且令汝下归于世,告喻下民,使其悔罪,宝爱农桑,此亦汝之阴功也。”命侍女以《灵宝清斋告谢天地仪》一轴付之,使传行于世。曰:“令世人相率于幽山高静之所,致斋悔谢,一年再为之,则宿罪可除,谷父蚕母之神,为致丰衍矣。龙虎之年,复当召汝。”即今清斋天公告谢之法是也。法进以天宝十二年壬辰,遂复升天。(出《仙传拾遗》)



温媪 

温媪,是康州悦城县的一个寡妇,以织布为业。

有一天她到野外江边拾菜,发现沙草中有五只鸟蛋,就捡了回来,放到织布用的筐子里。

不几天,忽然出现五条小蛇,一条花的,四条青的。

于是她就把它们送到江边去了。

本来无意让它们回报什么。

她常常在江边洗衣服。

忽然有一天,她发现鱼在水里跳跃,在她面前做游戏。

从此以后经常有这样的事。

渐渐有人知道了,乡里人都认为她是龙的母亲,对她特别尊敬。

有的人向她询问祸福吉凶,她说得也多半都很应验。

从此她也渐渐富足起来。

朝廷知道了,派人把她召到京里,走到全义岭,她病了,就回到悦城县后病死。乡里人一起把她葬到江的东岸。

忽然有一天晚上,天地昏黑,风雨大作。等到天明,见她的坟已由江东挪到江西,而且草木也全都挪到了西岸。

【原文】温媪者,即康州悦城县孀妇也,绩布为业。尝于野岸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归,置绩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固无意望报也。媪常濯浣于江边。忽一日,见鱼在水跳跃,戏于媪前。自尔为常,渐有知者。乡里咸为龙之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徵应。自是媪亦渐丰足。朝廷知之,遣使徵入京师。至全义岭,有疾,却返悦城而卒。乡里共葬之江东岸。忽一夕,天地晦暝,风雨随作。及明,移其冢于西,而草木悉于西岸。(出《岭表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