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采药民

采药民

唐高宗显庆年间,蜀郡青城有一个人,不知他叫什么名字。

这个人曾经在青城山下采药,挖到一棵大薯药,往下挖了几丈深,发现它的根渐渐粗大,像瓮那么粗。这个人不停地往下挖,渐渐挖到五六丈深,土就不停地往下陷。到十丈深的时候,这个人掉到坑里。

他醒来以后,抬头仰视洞口,只看见如同星星那么大的光亮,以为自己死定了。

忽然他发现旁边有~个洞,心想怎么都是死,不如看看,就爬了进去。开始洞身极其狭小,他只能勉强通过。越往里爬,洞越宽敞,能站起来走了。

不出几十步,就看见前面依稀有亮光。他寻着那亮光往前走,大概走了一里左右,这个洞穴渐渐变得很高。他在洞中又绕来绕去的走了一里多,就走出一个洞口。

洞前边有一条河,大约几十步宽。岸上有一个村落,几十户人家,家家有花草树木,正是春天二三月的时候,树上开着娇艳的花朵,都是他叫不出名字来的。村里耕地的农夫、织布的妇女、钓鱼的儿童等等,大家的样子都很快乐知足,从他们的穿着来看,不像现在的人。

有一个人发现了傻站在洞口的他,就吃惊地问他是怎么来的。于是挖药人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那人。那人就用一条小船把他渡了过去。挖药人说自己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那人就把胡麻饭、柏子汤以及各种腌菜给他吃。

他在这里住了几天,觉得自己的身体渐渐地变轻,就问那人:“这是什么地方?”并且向那人打听回蜀郡的道路。

那人对他笑笑说:“你是人世间的人,不知道这是仙境。你能到这个地方来,就是表明你应该与神仙有缘分,可以暂且留在这里。我将领你去拜见东王公和西王母。”

这时,听见村中又有人喊道:“明天是三月三,可以去拜谒天帝了。”

第二夭,那人带着挖药人一起出门。他们一会儿乘驾着云气,一会儿乘驾着龙鹤。那个人还能在云中徒步走。

不多时,就来到一座城市,这里所有的房子都是用金玉装饰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从四方来的人都汇集到一座宫殿前,按照一定的次序进去拜谒,唯独挖药人被留在了官门外。一头赤红色的大牛趴在门口,它的形状很奇特,正闭着眼睛吐唾沫。

带他来的那个人让他去参拜这头牛,乞求成仙之道,如果牛吐出什么宝物,立即把它吞下。挖药人按照他说的去做,恭敬恭敬地拜了牛。

不一会儿,这牛吐出一颗赤色珠子,直径超过一寸。他刚要去捧,忽然有一个穿红衣服的童子拾起宝珠就离开了。他再拜了,牛又吐出一颗青色珍珠,结果被一个穿青色衣服的童子取去。他再讨要,又有黄珍珠白珍珠,也都被各个童子夺去。

最后挖药人着急了,于是急忙用手捧住牛嘴,不一会儿接到一颗黑珠子,就赶快吞了下去。一个穿黑衣的童子过来,什么也没有见到就空手回去了。

那人于是领着挖药人去拜见天帝。天帝坐在殿上,样子十分威严。七个侍卫佩剑站在左右。几百名玉女和侍从在庭院里。庭院里到处是奇花异果,散发着人间所没有的香气。天帝就问了一些问题,他都如实地回答。

谈话间他常常四顾左右看着美丽的玉女,天帝就问他:“你很喜欢这些侍奉的玉女吗?”他趴在地上请罪。

天帝说:“只要你勤奋地用心修道,自然会有这些。但是你的修行还不到家。你必须努力用功,不然就不能轻易得到。”

天帝让左右端来一盘仙果。仙果是青红色,有拳头那么大,样子像人世间的海棠果,芳香无比。

天帝把仙果给他看,说道:“你随便用手捧,捧几个果,就给你几个侍女,”他自己估计最多能捧起十几个,就伸手去捧,只捧起三颗而已。天帝说:“这对你来说已经足够了。”

因为挖药人是刚来的,宫中没有他的位置,暂时就让他随那人回到村子。另外给他一所房子居住,三名侍女跟着他一起回村侍奉他。村里人都很热心地向他传授神仙之术,帮他服药炼气,洗涤尘俗之念。

后来挖药人又多次拜见天帝,每次天帝都勉励他全心全意地修行。

他居住那地方的草木,没有荣枯寒暑的变化,一直都是人间三月的繁荣景象。大概过了像人间一样的一年多时间,他自己认为仙道已成,忽然半夜里叹气。

左右问他为什么叹气,他说:“我本是凡间的人,因为偶然的机遇来到这里,来的时候妻子生了一个女孩,刚没几天我就离开了,现在过了这么长时间,也不知道家里怎么样了。我想回去看看。”

玉女说:“你离开人世已经很久了,妻子女儿应该已经死去,哪能再找到!大概因为你尘念未了,到现在还胡思乱想。”

他说:“现在只有一年罢了,妻子应该没什么变化,我只是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玉女于是告诉了邻居们,邻居们都感叹。又告诉了天帝,天帝让人送他回去。神仙们在水上作歌奏乐、置办宴席为他送行。

那三名玉女向他告别,每人送给他一锭黄金,说:“恐怕到了人世间,回家什么也找不到,用这些黄金作费用吧!”

其中一个玉女说:“你到了那里,如果什么也没见到,想回来,我有药放在金锭中,你取出来吞下去,就可以回来啦!”

另一个玉女说:“担心你被尘念侵害,不再有仙气,我们就在金锭里预备了药。可是又怕金锭中的药会保存不住,我就在你家老屋东头的一块槌衣石下边,埋了仙药。如果你不能从金锭中取药,只要到石下取药吃下也可以。”

说完,有一群鸿鹄从天际飞过,大伙对他说:“你看到这些鸿鹄了吧?只要跟着它们飞去,就可以回去。”


众人把化抬起来,他也腾身往上一跃,便来到鸿鹄群中。鸿鹄也不害怕,和他共同飞在空中。他回头看,还能望见岸上大约有一百来人挥手送他。

飞了一会儿,他来到一座城中。城里人很多。他一打听,这地方是临海县,离蜀郡已经很远了。于是就卖掉那金锭作盘缠。经过一年才来到蜀地。

那时已经是开元末年。他到处打听他的家,却没有一个人知道。

有一个九十多岁的人说:“我祖父往年因为采药,不知哪儿去了,到现在九十年了。”他这才知道是他的孙子,于是说了自己的经历。祖孙俩抱头痛哭。

孙子说:“姑姑、叔叔全都已经亡故了。祖父离家时生的那个女儿出嫁以后也死了,她的孙子都五十多岁了。”

祖孙俩去寻找故居,见故居都成了瓦砾和荒草,只有旧时的槌衣石还在。

于是他砸碎金锭找药。要吃药的时候,药忽然不见了。于是把槌衣石抬起来,从石下取出一个玉盒,盒中有丹药,他就把它吞下。

他心里很明白,还记得回去的路。他虽然在洞中成仙得道,但他本是平庸之人,却不能详细知道他成仙的事了。

当时罗公远在蜀地,他听了这个人说的那去处,便说:“这是第五洞宝仙九室的天地。玉帝就是天皇。大牛就是驮龙。牛所吐的珠子,吞了红色的,寿命与天地一样;吞了青色的,能活五万岁;黄的三万岁;白的一万岁;黑的五千岁。这个人吞了黑的,虽然不能学道术,但是在人世上也能活五千年了。玉皇跟前站着的七个人,是北斗七星。”

这个人找到药服下之后,就进了青城山,不知到哪儿去了。大概是回到洞天去了。



【原文】

采药民

唐高宗显庆中,有蜀郡青城民,不得姓名。尝采药于青城山下,遇一大薯药,劚之深数丈,其根渐大如瓮。此人劚之不已,渐深五六丈,而地陷不止,至十丈余。此人堕中,无由而出。仰视穴口,大如星焉。分必死矣。忽旁见一穴,既入,稍大,渐渐匍匐,可数十步,前视,如有明状。寻之而行,一里余,此穴渐高。绕穴行可一里许,乃出一洞口。洞上有水,阔数十步。岸上见有数十人家村落,桑柘花物草木,如二三月中。有人,男女衣服,不似今人。耕夫钓童,往往相遇。一人惊问得来之由,遂告所以。乃将小舠子渡之。民告之曰:“不食已经三日矣。”遂食以胡 麻饭柏子汤诸菹。止可数日,此民觉身渐轻。问其主人,此是何所,兼求还蜀之路。其人相与笑曰:“汝世人,不知此仙镜。汝得至此,当是合有仙分。可且留此,吾当引汝谒玉皇。”又其中相呼云:“明日上已也,可往朝谒。”遂将此人往。其民或乘云气,或驾龙鹤。此人亦在云中徒步。须臾,至一城,皆金玉为饰。其中宫阙,皆是金宝。诸人皆以次入谒。独留此人于宫门外。门侧有一大牛,赤色,形状甚异,闭目吐涎沫。主人令此民礼拜其牛,求乞仙道。如牛吐宝物,即便吞之。此民如言拜乞。少顷,此牛吐一赤珠,大逾径寸。民方欲捧接,忽有一赤衣童子拾之而去。民再求,得青珠,又为青衣童子所取。又有黄者白者,皆有童子夺之。民遂急以手捧牛口,须臾得黑珠,遽自吞之。黑衣童子至,无所见而空去。主人遂引谒玉皇。玉皇居殿,如王者之像,侍者七人,冠剑列左右,玉女数百,侍卫殿庭。奇异花果,馨香非世所有。玉皇遂问民。具以实对,而民贪顾左右玉女。玉皇曰:“汝既悦此侍卫之美乎。”民俯伏请罪。玉皇曰:“汝但勤心妙道,自有此等;但汝修行未到,须有功用,不可轻致。”敕左右,以玉盘盛仙果,其果绀赤,绝大如拳,状若世之林檎而芳香无比,以示民曰:“恣汝以手捧之(自其果绀赤起,至恣汝以手捧之止。原作示民曰:“恣汝以手拱之,所得之数也。其果绀赤,绝大如拳,状若世之林檎而芳香无比,自手拱之。今据明抄本改),所得之数,即侍女之数也。自度尽拱可得十余。遂以手捧之,唯得三枚而已。玉皇曰:“此汝分也。”初至未有位次。且令前主人领往彼处。敕令三女充侍,别给一屋居之。令诸道侣,导以修行。此人遂却至前处,诸道流传授真经,服药用气,洗涤尘念。而三侍女亦授以道术。后数朝谒,每见玉皇,必勉甚至意。其地草木,常如三月中,无荣落寒暑之变。度如人间,可一岁余。民自谓仙道已成,忽中夜而叹。左右问。曰:“吾今虽得道,本偶来此耳。来时妻产一女,才经数日,家贫,不知复如何,思往一省之。玉女曰:“君离世已久,妻子等已当亡,岂可复寻。盖为尘念未祛,至此误想。”民曰:“今可一岁矣,妻亦当无恙,要明其事耳。”玉女遂以告诸邻。诸邻共嗟叹之。复白玉皇。玉皇命遣归。诸仙等于水上作歌乐饮馔以送之。其三玉女又与之别,各遗以黄金一铤,曰:“恐至人世,归求无得,以此为费耳。”中女曰:“君至彼,倘无所见,思归,吾有药在金铤中,取而吞之,可以归矣。”小女谓曰:“恐君为尘念侵,不复有仙,金中有药,恐有(明抄本有作不)固耳。吾知君家已无处寻,唯舍东一擣练石尚在,吾已将药置石下。如金中无,但取此服可矣。”言讫,见一群鸿鹄,天际飞过。众谓民曰:“汝见此否,但从之而去。”众捧民举之,民亦腾身而上,便至鹄群,鹄亦不相惊扰,与飞空。回顾,犹见岸上人挥手相送,可百来人。乃至一城中,人物甚众。问其地,乃临海县也,去蜀已甚远矣。遂鬻其金资粮,经岁乃至蜀。时开元末年,问其家,无人知者。有一人年九十余,云:“吾祖父往年因采药,不知所之,至今九十年矣。” 乃民之孙也,相持而泣,云:“姑叔父皆已亡矣,时所生女适人身死,其孙已年五十余矣。”相寻故居,皆为瓦砾荒榛,唯故砧尚在。民乃毁金求药,将吞之,忽失药所在。遂举石,得一玉合,有金丹在焉。即吞之,而心中明了,却记去路。此民虽仙洞得道,而本庸人,都不能详问其事。时罗天师在蜀,见民说其去处。乃云:“是第五洞宝仙九室之天。玉皇即天皇也。大牛乃驮龙也。所吐珠,赤者吞之,寿与天地齐;青者五万岁;黄者三万岁;白者一万岁;黑者五千岁;此民吞黑者,虽不能学道,但于人世上亦得五千岁耳。玉皇前立七人,北斗七星也。”民得药,服却入山,不知所之,盖去归洞天矣。(出《原仙记》,明抄本作出《原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