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后,倡导变法的六君子慷慨赴死,当时的变法的主力军即将赴死表现的不是充满同情和感到惋惜,然而现实是充满讽刺的,行刑的时候,底下的百姓对于戊戌六君子的反应都是欢呼和雀跃。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作为原本高高在上的华夏大国却被日本这个原本俯首称臣的弹丸小国击败,最终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偿了2亿两白银给日本。2亿两白银是多少,相当于现在的800-1000亿人民币。但消息传到北京之后,所有书生都群起激愤,康有为更是写下了一万八千字的给皇帝的书,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名上书的活动更是得到了十里八乡的举人的响应,有超过1200个人在这个上书上署名。
可惜的是这次活动,最终被闻声而动的保守派官员阻挠而没能递到光绪帝的面前,之后随着德国抢占胶州湾事件的爆发,要求变法的声音愈演愈烈,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不再被视为“师事夷人”的举动,在当时也被看成了救市的事情,这一次康有为的上书终于成功得到了光绪帝的召见。
在康有为了梁启超两个人的游说下,本来就对但是时局感到非常不安的光绪明白了只有变法才是强国的办法,所以毅然决然的决定要变法。在光绪二十四年六月的时候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领导之下,著名的戊戌变法正式开动了,在这100多天的时间里,光绪帝发布了三百余条诏令、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焦灼。但是可惜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仅仅持续了100天就被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阻拦,变法也就此失败,之后梁启超和康有为迅速的逃亡了,而支持变法的戊戌六君子则被斩首于街头。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把希望寄托在了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更甚者是把希望寄托到了袁世凯和西方列强之上,这种问题就在于没有考虑到现实的问题,脱离了人民维新派的力量相比较来说太过弱小了,保守派的实力太过强大,一个那么弱小的群体想要对抗顽固派的群体,确实不太可能。
变法里的一些措施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首先是文教改革,主要是以“废八股,兴西学”为主进行推进的,这一做法就令许多寒窗苦读的书生长久的辛苦全部作废,自然令这些书生们难以接受,第二个就是军事改革,裁撤旧军队,裁减绿营,举办民兵,削减军饷的举措又得罪了军方,同时一刀切老弱残兵的做法,也造成社会动荡,多出了许多流寇。
这一改革更加影响了社会发展,因为把社会最有权势的阶级都得罪了,自然这个变法就很难在坚持下去了,而当戊戌六君子被斩首的那天,谭嗣同在临死之前还慷慨的发言道“各国变法,无有不流血牺牲者,今中国变法,流血牺牲前,自我辈始”可惜的是底下的民众没人能理解他,虽然围观的群众把法场都堵死了,但是大家不是抱着一个惋惜的心态来的而是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刽子手如何把人杀死才是他们更感兴趣的,谭嗣同的一番演讲对他们来说丝毫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