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忠良之臣还是大奸之辈,备受争议的南明首辅马士英

导语:一说起南明首辅马士英,大家总会联想到戏曲《桃花扇》里的白面奸臣,接着便是心中一阵痛骂,骂其蒙蔽圣上,将南明江山落得山河破碎,江山易主。

马士英画像

而马士英被后世如此痛骂,也是事出有因,毕竟在《明史》中也将马士英列为了奸臣,编入《奸臣传》,还给了"贪鄙无远略"。

但是在马士英最后的岁月中,却是出乎大家意料。这位"奸臣"在骂名将要坐实之际,带着一腔热血,两分气节,带着残部辗转各地,坚持反清事业,最终壮烈殉国,反倒是将那些一直诟病于"马奸误国"的清流名士们反打了一巴掌。

这一番忠君爱国的操作,几乎将他奸臣的形象给洗白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南明首辅"究竟是不是大奸臣呢?

马士英发家史

崇祯初年,大宦官魏忠贤霍乱朝纲多年,最终跌落神坛。同样退下来的还有他的附庸阮大铖,在官场失意的阮大铖退居南京,在这里遇到了同样官场不得意的马士英。

郁郁家中不得意的马士英

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二者相同的境遇使得双方很快就结为了知己好友,常常把酒言欢。当时恰逢罢相回乡的周延儒想要重新返回官场,但是无奈于没有"敲门砖"。当阮大铖知道此事以后,大方地拿出了二十万两白银,帮助周延儒重返朝堂,有了这么大一块"敲门砖",周延儒很快就重返官场,并成了内阁首辅。

周延儒画像

在东山再起以后,周延儒对如同再造之恩的阮大铖开始了"报恩"。渴望干出大事业的阮大铖便抓住了这一大好机会,提出了让周延儒举荐马士英入朝的要求。

当时的大明战火纷飞,在闯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围攻下,连失几座城池,正是急需用人的时候。于是周延儒的这一请求很快就被答应了。

见局势紧张的崇祯帝想都没有想,将任命的大权交由周延儒,就这样,原本官场失意的马士英摇身一变成了兵部右侍郎、总督泸州、凤阳等地的军务,专门负责叛军事宜。

而这个马士英也是相当的争气,保定总兵刘超叛乱,崇祯帝让马士英前去平乱,他二话不说带上兵马就把刘超抓回来了。

在崇祯的眼中,马士英就是大明的希望

这时候的马士英在崇祯的眼中,就是一个忠良勇猛的儒将,是大明未来的希望,江山的栋梁之才。

只可惜江山易改,人心难测。公元1644年,大顺军攻破北京城,走投无路的崇祯帝煤山自缢,谱写了"天子死社稷"的悲歌,大明王朝的落幕,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其中就包括了曾经的"大明希望之星"——马士英。

马士英的"黑化之路"

崇祯皇帝死后,南逃的朝臣们在南京商量着重建大明王朝的事宜,决定再立新君,这其中新君的候选人里以潞王朱常淓和福王朱由崧的呼声最高。

按照血缘来看,福王朱由崧是崇祯帝的堂兄弟,让他来继承大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东林一党的官员们却认为福王朱由崧在登基以后会追究"妖书"、"移宫"等事,便以"立贤"的名义扶持潞王朱常淓为君。

就在两边为拥君之事僵持不下时,马士英拿出来实际行动,带着五万大军投奔福王朱由崧,使得拥君福王之事成了定局。

福王朱由崧艰难的登基道路

在朱由崧登基以后,"小朝廷"南明弘光王朝建立起来了,定都南京,打着光复大明的旗号立于世上。

而马士英也因为拥君有功,被封为内阁首辅,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取得了足够的话语权以后,马士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举荐阮大铖为官,报答当年的知遇之恩。

在马士英的推荐下,弘光帝先后任命阮大铖为兵部添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等职务,这些可都是手握大权的实职。

可这阮大铖在重回权力中心以后,想的可不是忠君报国,而是依靠着马士英这座大山,肆意打压东林敌党以及一些意见相反的直臣,更是逼得一众正义之士挂冠而去。

在阮大铖不断激化矛盾的同时,马士英也在不断的用美酒佳人引诱弘光帝,以此获得更多的话语权。结果在阮马二人的弄权下,南明王朝朝堂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引发了一场严重的权力危机。

南明弘光王朝并没有因为"希望之星"担任内阁首辅而欣欣向荣,反倒是在他的带领下,大明江山光复无望,越辅越衰。本来被视为大明栋梁的马士英成了"小朝廷"的掘墓人。

国难当头却专心"内战"

以马士英与阮大铖为首的党羽挟私报复、党同伐异的行为使得南明王朝人才凋零,只剩下一个史可法还一身赤胆忠心的督战扬州,对这个烂到骨子里的王朝不离不弃。

怎料到马士英就连史可法这样的忠良都不放过,不仅处处掣肘史可法,还克扣史可法的粮饷,使得身在前线的部队断粮。

一方面史可法心急如焚地多次上书为部下请粮,另一方面马士英置若罔闻。除了坑害忠良,马士英还罔顾军政要务,将自己那个对军中事务一概不通的儿子提为总兵,执掌京师防务。

史可法的怯懦与勇敢一直备受争议

马士英这种种行为惹得天怒人怨,最终手握"八十万,号百万"大军的左良玉忍无可忍,打着灭奸佞的旗号起兵东征,上演一出"清君侧"的大戏。

当左良玉起兵的消息传来京师以后,马士英仍旧坚持着"宁死卤、无死逆"的想法,命令史可法从扬州前去阻击左良玉,导致了江北、淮阳一带防备空虚,给了清军南下的机会。虎视眈眈的八旗铁骑直扑扬州,逼得史可法不得不向京师求援。

但是在这国难当头之际,马士英仍然坚持以"内战"为重,完全不理会史可法的求援,最终一代忠良壮烈殉国,八旗军也剑指南京。

马奸误国,却为国殉职

公元1645年,清军攻克南京,无数高门贵胄、清流名士为了活命争相剃发易服,二朝为臣。但这时的马士英却体现了一身风骨,不甘屈服,带着残部辗转杭州、绍兴等地,继续着反清复明事业,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壮烈殉国。

在马士英殉国以后,不少人对马士英冠以"奸臣"的名号提出质疑,并称"忠奸莫辨"。但是我们会看马士英的一生,官居内阁首辅,但是既没有宰相肚里撑船的肚量,也没有胜任内阁首辅重任的能力。在他执掌的期间,南明王朝内战不歇,战乱不止,说其误国也不为过。

结语:我们只能感慨南明弘光王朝人丁凋零,最后就连马士英这样的"奸臣"也是被视作大忠之人,由此可见南明王朝的腐败之深、恶臭之极,南明王朝落得烟消云散的结果,也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