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不遗志,诗人林景熙诗歌作品反映爱国情怀行动达到高潮

前言: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常态,短的数年,长的数百年,老一代的封建王朝腐朽化,被新一个朝代所取代。这时,前朝就会遗留下一些怀念过去朝代的人,他们不肯服从新朝代的领导,不肯臣服于新的统治者,这些人就是前朝的遗民。如果新的朝代代表的是先进的力量,那么遗民们并不会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因此会很快被世人所遗忘,不会再有什么影响力。但如果新的朝代代表的落后或者侵略的力量,那么遗民们会得到广泛的支持,因此他们的事迹会在民众中流传并传扬于后世,成为后来人们学习的榜样。

在南宋未期,奷臣当道,先有金国后有蒙元虎视眈眈,不断侵略,南宋最终未能守住疆土而沦落蒙元之手,百姓惨遭屠戮。有志气的人们奋起反抗。对于文人,他们用文学作品反映了心中的悲愤。这些人大部份成为遗民。江山虽然沦丧,但遗民们并没有遗忘心中爱国的志向,以各种方式表达着恢复山河的强烈意愿。这里就有一位,他就是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他不仅用大量诗歌作品表达爱国之情,甚至在行动上做出了一件令人称赞的大事。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往下看。

林景熙是身世

公元1242年,林景熙出生于温州平阳(即如今的浙江省温州市)。他小的时候就十分聪明,且学习认真刻苦,读书也是他的爱好。到了20岁左右时,诗歌就创作得很好,有不少名诗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诗名日渐传扬开来。到了1262,当时21岁的林景熙被当地官府因诗名而推荐至南宋国都临安(即如今的浙江省杭州市),到了国家太学去就读。

在太学,林景熙同样苦读不休,并在1271年,考试最得了舍生释褐的功名(类同进士及第)。朝廷授予他泉州教授(此时不是官,属于高级职称)之职,后来调任为礼部架阁(属于掌管储藏帐籍文案的小官),不久后转官为从政郎(官阶为从八品)。

关于林景熙的出身,《霁山集·送松存弟序》中写道:"林氏自闽徒居平阳之坳中,至予十二世"。根据吴承志先生的考证,这里的坳中指的是亲仁乡的林坳(如今处于苍南地区)。林景熙的先辈经历不断地迁徙,于宋理宗宝祐四年(即公元1256年),其父率一家人才在平阳腾蛟泗源大林邸(即如今的林泗源)定居了下来。

不与侵略者为伍

公元1275年,南宋恭帝德祐元年的三月,蒙古大军在蒙将伯颜带领下攻打进了建康,到处烧杀抢掠,南宋都城临安已无防守可能,南宋政权分崩离淅,已有全部瓦解之势林景熙心知国事已无法挽回,而他面临选择,要么继续呆在临安投降侵略者,要么留下来做无谓的牺牲。要他投降那是做不到的,他认为应保留有用之躯反抗侵略。因此,林景熙弃官回到了故乡,并在平阳县城白石巷隐居。

两年后的1277,会稽王英孙邀请林景熙到越中相聚。他应约而至,接触到了谢翱、唐珏、胡侨等诸多心怀强烈爱国情感的志士。这更加激起了林景熙心中那爱国之情。由此,他创作了数首诗歌加以表达。

不与侵略者为伍

1279二月,南宋大军在厓山(即如今的崖山)被蒙军围歼全军䨱没,宰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而亡,南宋正式灭亡了。得到这个消息后,林景熙痛不欲生,他同陈则翁等遗民秘密举行哭祭仪式,以表达心中的悲凄之情。

南宋军在厓山大败

元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以汉人的统治,收罗一些有影响力的文人为他们服务,加入到官僚队伍中。他们找到了林景熙,要他到出仕,但被林景熙拒绝了。林景熙终生未曾做过一天蒙元的官,而以遗民自居,以此表达自己从未忘本。

爱国行动达到高潮

元朝建立了,到了1285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当时的僧人札木杨喇勒智(杨琏真迦),是江南释教的总管。他对宋朝皇陵中大量的陪葬品垂延欲滴,于是派出大量人马,把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挖开,把其中数不胜数的金玉宝器全部盗走,而墓中骸骨则抛弃在周围杂草丛中,其状惨不忍睹。而当时蒙元到处残杀抗蒙人士,对于这些骸骨没有人敢去收拾。因为一旦被蒙人发现,就会招来亡族大祸。

宋朝皇陵一度全被蒙元挖开

林景照听闻此事时,他正在会稽山附近,心中悲愤不已,认为这是对民族尊严的极度践踏。于是,他和郑朴翁等数位遗民把自己装扮成采药农人,不顾自身危险,到会稽山上,把那些被弃于杂草当中的骨骸悉数收捡。之后,林景熙同众人一起,把收得的残骨,在举行了简单仪式后,在兰亭山中埋葬。为了作标志,他们把宋朝殿前的冬青树移植到新墓边当作标志。

对这一过程,林景熙写下了《冬青花》,诗中写道:"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后来又写下了《梦中诗》共四首诗,对埋骨的过程详细加以描述,其声调极其凄怆,令人读后肺腹具感。林景熙用诗歌把心中沉积下来的悲愤表达得淋漓尽致。人们读完这些诗作,能深切体会到以林景熙为代表的遗民们那种浩然的民族正气,也感受到国虽亡,但气节长存的气慨。正是因为有如此众多的人们一代又一代用不同的方式对抗着侵略,中华民族才得以发展到如今。

林景熙作品反映了爱国情怀

以诗歌反抗侵略

到了公元1290年,即世祖至元二十七年的十二月初九,这一天是爱国将领文天祥就义后的八周年的忌日。文天祥生前好友谢翱在富春山的西台上对其进行了哭祭,并创作了《西台恸哭记》一诗,后来把此诗寄送给了林景熙。林景熙对此写出了《酬谢皋父见寄》进行答礼,这是一首长诗,开头部份就表达出强烈的思念故国的情怀:"入山采芝薇,豺虎据我丘;入海寻蓬莱,鲸鲵掀我舟。山海两有碍,独立凝远愁。"这说的是,古人多有不得志的,那么他们或者隐居在山林之中,或者在江海孤岛中遁迹。现如今故国已亡,到哪里能找得到一方净土呢?于是,在诗的后面因悲而叹道:"行行古台上,仰天哭所思。余哀散林木,此意谁能知?"

爱国将领文天祥

到了元成宗大德初年时,林景熙的行程遍布杭州、华亭、苏州、无锡等众多故国热土,其间创作出众多寄托他爱国情怀的游诗。在旅行过程中,他同诸多志同道合的爱国的友以诗文互相勉励。在路过南宋故宫时,感怀于江山位受践踏而景物全非的悲惨景象,创作出"王气销南渡,僧坊聚北宗。烟深凝碧树,草没景阳钟"的诗作以抒情。在经过葛岭时,这里埋葬着当时因被杀而死的奸臣贾似道,对此林景熙依然责问他"误国竟何言!"

针对故国沦丧的现状,林景熙选择了归隐,他曾对身边的人说进从此不再参与世事。但不久后,谢枋得因不同蒙元朝合作,在狱中绝食而亡,此消息传到林景熙耳中后,他对此无比敬佩,因此作诗加以称赞:"何人续迁史,表为节义雄。"之后家铉翁被放回,林景熙把他比作苏武,写下诗歌:"衣冠万里风尘老,名节千年日月悬。"对他表达出万分景仰之意。针对那些丧失气节、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的人,林景熙用犀利的诗歌,加以痛斥。

《寒山集》收集了林景熙众多家国诗作

结语:林景熙的一生,是写诗创作的一生,他在文艺上有有独特的观点。其主张集中反映在如下方面:一是关合时世;二是根底性情;三注重创作者自身的品德修养;四努力创作出清腴婉壮的艺术风格。因此,他的作品通常能达到浑雄和谐的境地,有华藻且更有气骨。

在林景熙生活的年代,民族斗争十分剧烈、各种矛盾横生、民众灾难深重,林景熙深怀爱国壮志,他能做的除了冒死收拾前朝皇族遗骨,就是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去抨击侵略者的残暴。因此他的作品通常显得凄怆幽恻,其中充满对故国的情思。对于以往那些爱国的人们,林景熙在诗歌中极力加以歌颂,文天祥、陆秀夫、家铉翁、谢枋得人的民族所节,都是他歌颂的对象。

林景熙一生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后,由于战乱及时间久远等原因,许多在流传中已经散失,后人经过多方努力,收集了五百余篇诗文,编入《四库全书》当中。

不惧生死收葬先朝皇族遗骨,是林景熙爱国情怀表现的高潮,这同他众多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之情及文学素养一样,深深值得后人学习。

后世人们立像记念林景熙

参考资料: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三)

周扬 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Ⅰ卷)

徐祥地 主编.平阳历代名人

萧耘春.林景熙事迹系年.苍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林景熙:温州成就最高的诗人

陈增杰.林景熙的生平和诗歌评价

张岱年.中国文史百科(下)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

李青枝 李翠霞.论宋末遗民诗人林景熙的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