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老舍、何其芳、吴伯箫在莱阳

现代文学大师老舍、著名诗人何其芳和著名散文家吴伯箫都曾经在莱阳住过。莱阳人民给他们以宝贵的精神营养,他们在莱阳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一九三O年,在莱阳城西关以南的小寺庙一带,建立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当时叫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一九三六年夏,吴伯箫从济南到这所学校任校长,同年邀请何其芳来校任国文教师。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抗战热情,吴伯箫函邀老舍先生到莱阳讲演。老舍接信后,不辞劳苦,从青岛乘长途汽车到了莱阳。

这样,莱阳这么一个小小县城,一时集聚着全国文坛上的三颗明星。

老舍在莱阳逗留的时间很短,但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讲演好用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妙趣横生,使师生们获益匪浅,每次讲演,会场里都爆发出热烈掌声。老舍先生当时已是著名的作家和教授,声望很高,但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他除了讲演之外,还给学生上过国文课。

课余时间,喜欢和学生聊天。他对农村的事很关心,细心地问及一些贫寒学生家中的情况。老舍先生住在一间狭小的教员宿舍里,到了晚上,他的屋里,教师和学生总是挤得满满的。

何其芳三十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上学时就与李广田,卞之琳共同出过一本诗集,到莱阳之前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已出版了。但乡师的学生说,何其芳在乡师的学生中从来没提到自己的作品,学生只知道他有著作。

“在长长的送葬行列间,我埋葬我自己。”《送葬》这首诗,是诗人为旧世界送葬,也可以看作是诗人为“旧我”送葬。

抗战爆发后,何其芳毅然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应当说,诗人是在莱阳挖好为革命的起跑穴的。实际上何其芳在莱阳就已经积极参加抗战活动了,一九三六年秋,莱阳乡师学生成立的“学生救国会”,何其芳大力支持,《告胶东同学书》就是他亲自起草的。

一九三六年夏,吴伯箫到莱阳乡师任校长的时候,正是全国处于抗战的前夕。乡师的进步学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救国会,举行演讲会。

“七七”事变以后,莱阳乡师的学生在家乡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和《我爱芦沟桥》等节目。这些活动往往遭到学校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和禁止,吴伯箫总是暗中保护进步学生。

“办乡村师范,站在学生的地位,主观上爱护学生,免遭军阀的逮捕杀害。”吴伯箫后来回忆说:“客观上却给有的学生印象是跟他们走的不是一条路,白色恐怖压得知心朋友不敢说真话,自家人不敢认自家人呵!”

吴伯箫以后的举动,清楚地表露了他的立场。

随着形势的发展,乡师的学生分成两派,吴伯箫率领着二百多名进步学生徒步跑到了鲁南,因情况险恶,他自己没有力量组织他们,结果四方分散,这些学生后来不少成了革命的骨干力量。

吴伯箫到了延安之后十分后悔没有和这些学生一道到延安。但是在延安,吴伯萧经常怀念莱阳乡师和乡师的学生。

有一次他听说胶东游击队发展很好,而且借了莱阳乡师的旧址办了一个抗日干部学校,他非常高兴:“想想看,直到如今敌人还没有踏到莱阳县城,母校的房子还是依然整齐完好的吧?原有的六七百套桌椅,丰富的毫未动乱的图书正好作英雄们锻炼的场所。”

在莱阳乡师,吴伯箫主要精力用于办学,但也写作,他的散文诗集《羽书》有一部分是在莱阳写成的。

现在,莱阳乡师的旧址上,已经建起莱阳剧院、果品公司大楼等宏伟壮丽的建筑。(遗憾的是,因城区扩建,旧址已于2018年拆掉。)

但是在新楼群的一隅,还完好地保留了两排平房。砖墙,没有山墙尖,房顶是灰色的水泥瓦,是三十年代的时髦建筑一一这便是莱阳乡师的教员宿舍。

两排平房共有三十二间,每间不过七八平方米,开一个门,没有窗户。后排房子东头有一棵粗可合抱的大柳树,笔者曾在这里徘徊良久,猜想何其芳的散文《树荫下的默想》,可能就是在这棵树下构思写成的。

(整理:莱阳/唐风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