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之宜,生卒不详,字用善,号海楼,莱阳城里人。他是1580(明万历八年)的三甲进士,历任镇江府推官、云南道监察御史。他爷爷左文升,他父亲左英,都举赠为奉直大夫(散官名)。
左之宜兄弟五人,他是老大;他三弟曾任涿州知州;四弟曾任永平府守备,升天津卫都司,1643年率师御清战殁:他五弟曾任彰德卫经历。也算是官宦世家吧。
左之宜自幼聪慧,读书默诵不忘,下笔万言不竭。而且身材魁梧,仪容端庄,风流倜傥,颇具官相。作为长兄,科举一路畅达,1580年中了进士,成为弟弟们的楷模。
左之宜进入仕途后,第一任官职是镇江府推官,在这个职位上便展示了他“仁恕之道”,严察明典,用刑不避权贵,惩恶扬善,宽恕胁从;通钱法之流(明成化元年颁行的通钱法,凡商税课征铜钱和宝钞各半兼收),按法立规;遏制噪乱,稳定社会,百姓安居。可见,挺有能力的,属于建树颇多的那种好官。
除此之外,左之宜还特别善于发现和举荐人才,总之,不久,“所治境内的民众感润之声蔚起”,口碑绝佳。
1586年,左之宜升任云南道监察御史。
当时正遇朝廷考察官员,有的大臣徇私偏袒其亲属。
左之宜发现后,公开检举弹劾,因此引起这些人的仇视。很快就被诬告了,降职为泽州通判。他的好友顾宪成(明末东林党领袖,字叔时,别号泾阳,人称泾阳先生,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为他说情,却一同遭谪贬。
1588年左之宜被启用为西安理刑。
在考察三原县时,他发现县令贪腐严重,于是上报将其调离。没想到这个县令在当地盘踞多年,扎根很深,上有靠山做“保护伞”,不但没受惩罚,反而取代左之宜获选为铨曹,进京赴任去了。
这样算来,左之宜三次被贬抑。他终于看破了官场的腐朽与黑暗,无意再从政,便辞官回乡,“作圃南郊,栽花种竹”,给自己的园子起名“傲园”,从此隐居家中,“宴宾课子”,拒不接交当地官员。很有骨气。
左之宜在家乡的待人也是“慈恺谦和,济贫救穷,好施善助,不分贵贱”。即使自己的僮仆佣人有过错,他也耐心教诲,绝不责罚。周边民众无不大赞他的美德,真正是有口皆碑。
左之宜有五个儿子六个儿女,可惜的是1642年清军掳掠山东,攻打莱阳,他们一家人积极参与知县陈显际与宋应亨等缙绅组织的守城抵抗,竟有87人殉难。
左的四儿子左懋赏,在明末任过两准盐运使、扬州府海运同知,曾经与史可法一起抗清。明亡后,他便隐退了,“沦落四方”,晩年后回到了莱阳。此人,性格温良淳厚,“亦登寿考”,很有他父亲的风范。
左之宜的主要著述今少有存本。左之宜《登蓬阁次韵》曰:
广陵共美观涛赋,此月沧溟更壮游。
异政賸闻能下凤,机心一画不惊鸥
歌传白雪千年调,月印寒潮万坝秋。
伫看颍川微入相,漫依台斗望悠悠。
左之宜家族不愧诗书世家,左氏家族在文化教育上提倡男女平等,其家中不仅男孩读书有成,其所有女孩及妇道人家都读书且能诗文,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明末左氏家族兴盛时期,出现了十几位女诗人。
莱阳城里有一座“绣衣直指”坊,在左公祠北街偏东,是为左之宜所立,褒扬他为人耿直,为官敢言。
(作者:赵松枝 唐风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