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头司马
江苏如皋人高岩曾在陕西高陵县当县令,他有个同乡做买卖回乡,就顺道去探望他。同乡走到离高陵县还有十里的地方时,天已经黑了,刚好路边有个道观,就进去借宿。道观虽破,倒收拾得很干净。同乡稍稍用了些酒饭,就去西偏房休息了,他的仆人则与看守的道士睡在东耳房。
时值十六,一轮明月如玉盘高挂,清辉映寒。许是明月勾起了同乡的思乡之情,他久不成寐。忽然,他听到与偏房紧邻的正屋传来奇怪的声音。原来这偏房与正屋只隔了一扇小门,平时都上了锁的。未待同乡明白过来,小门被缓缓推开,走出一个身穿补褂、颈挂朝珠的人。他径直走到窗门坐下来,似乎在赏月。
同乡定睛一看,吓得魂飞魄散:这官员肩上竟没有脑袋。他发出的些许响声惊动了无头人,无头人立刻奔回正屋。同乡不敢怠慢,跳下床便准备夺门而逃。哪知仆人临睡前不小心把门反锁了,同乡急得全身冒汗,大呼救命,可仆人睡得死,根本没听见。眼看那无头人又走了回来,他一着急索性破窗而出。
可惜窗外又是一堵高墙。幸而墙角有棵树,他捋起袖子,手足并用地爬了上去。低头一看,那无头人并没有追出来,却捧着自己的脑袋、优哉游哉地坐到窗前。只见他把自己的头放在膝盖上,手指小心翼冀地拭抹着脸,甚至连眉毛也一根一根地理顺了,这才把头放到颈上,蓦地一睁眼,目光炯炯、寒光射人。
同乡何曾见过这等情形?双目一翻,失去了知觉。等到第二天清早,仆人起身发现主人不见了,四下寻找,终于见他昏死在树上,忙把他救下来。他醒来后仍后怕不已,问看守的道士:“这是什么恶鬼?”道士叹了口气,说:“20年前,朝廷向宁夏用兵,当时有个湖北人出任同知,由于延误了粮草运送,被元帅斩了脑袋。他的灵柩送到这里时,由于没了盘缠,押送的人就暂时寄放在了这里,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人来认领,也无法入土为安。或许他一心念着归家安葬,才出现惊扰您吧!”
同乡感慨万端,到高陵见到高岩后,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同是天涯宦游人,高岩也很伤感,就拿出自己的俸禄给这个无头同知重新置办了棺柩,又托人给他家人带去书信,嘱咐他的后人早些来接灵回乡。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落叶归根”,尤其在古代,客居异乡的人临死之际通常都会郑重地叮嘱后人把自己的骨骸运回老家安葬,他们认为若不能葬入祖坟,便会成为孤魂野鬼,受不到供奉,也就无法转世投胎。因此,虽然这个无头同知胁迫别人把自己灵柩送回去的手段不厚道,却也其情可悯。
【原文】
捧头司马
如臯高公岩,为陕西高陵令,其友某往探之。去城十里许,日已薄暮,恐不能达,见道旁废寺:正室封扃;西偏屋二楹,内有小门通正室,门亦封扃。某以屋尚整洁,遂借宿焉。沽酒少饮,解衣就寝。其仆出与守寺道人同宿东边之耳房。时当既望,月明如昼,某久不成寐。忽闻正室履声橐橐,小门砉然顿开,见有补褂朝珠而无头者就窗下坐,作玩月状。某方惊,其人转身内向,若有见于某者,旋即走还正室中。某急起开门遁,而门外锁已为其仆倒扣去。某大呼,喑不能声,其仆弗应。某无措,遂夺窗出。窗外有墙缭之,又不克越,近窗高树一株,乃缘之而上。俯窗口下,则其人已捧头而出,仍就前坐,以头置膝,徐伸两指拭其眉目,还以手捧之安置顶上,双眸炯炯,寒光射人。是时,某已魂飞,不复省人事矣。
次晨仆入,不见主人,遍寻之,得于树上。急拨其腕,交抱树柯,坚不可解。久之始苏,犹谓鬼之来攫己也。问之道人,云:“二十年前,宁夏用兵,有楚人为同知者,解粮误期,为大帅所戮。柩行至此,资斧告绝,遂寄寺中。今或思归,见形于客乎!”某白高,高因捐俸为賫柩资,并寓书于楚,令其子领归。
《子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