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三则——赛跑识贼,孙登比丸,贤母示儿


赛跑识贼

前秦的苻融任冀州牧时,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了强盗,大声呼喊捉贼。一个过路人追上去替老妇人抓贼并抓住了贼,可是贼却反诬过路人是贼。当时天色已经昏黑,无法辨认他们谁是贼,只好一并送到官府。苻融见了,笑着说:“这是容易查清的。可以让他们二人赛跑,先跑出凤阳门的就不是贼。”一会儿,两人跑完了回来,苻融严厉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贼于是认罪。原来这是因为贼如果擅长奔跑,必定不会被人抓住,所以知道不擅长跑的人是贼。

大概辨明诬陷的方法,只有见闻广博,观察深刻,不被欺惑,才能够精通。苻融通过检验跑步而查清了事实,可以说是观察深刻,辨析明了。

原文

前秦苻融,为冀州牧。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孙登比丸

吴国的太子孙登一次乘马出行,忽然有一颗弹丸飞过。左右侍从进行搜查,恰巧看见一个人手持弹弓,身佩弹丸,都以为就是他射的。他申辩不承认。侍从要打他,孙登没有同意。命令找出飞过的弹丸相比,不一样,于是便把他放了。

原文:

吴太子孙登,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适见一人操丸佩弹,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贤母示儿

严延年在外做官多年,且对工作特别投入,少有时间回家省亲,母亲对他牵念不已,于是有时间会到洛阳看望他。有一天临近晌午,老人家到了洛阳,还未进城,便看到了一幕令她恐怖战栗的场景。

原来府衙刚刚宣布对一批在押犯执行死刑,正在郊外集中行刑,场面非常残酷。这场景恰恰让路过的老人家撞上了。她告诉仆人:“不走了,就在附近找个旅馆住下吧。”

严延年听说母亲来了洛阳却不进城,急忙赶来与母亲相见。老人家见到他后,却一声不吭地坐在椅子上,脸色十分难看。严延年规规矩矩地站在母亲面前,搓着手,躬身问道:“娘,您来了?是哪儿不舒服了吗?”老人家一动不动。严延年有些忐忑,接着说:“娘,您咋住这儿了?还是跟我进城吧。”老人家突然“啪”地拍了下椅子扶手,手指着眼前的儿子,嘴唇颤抖着说:“进城?我进得去吗?!老天有眼哪,滥杀人者最终也要被人所杀的!”严延年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连忙作揖请母亲息怒。老人家摇摇头,长长叹口气,说:“为娘老了,可我又怎么忍心看到自己的儿子被人杀戮呢?”然后慢慢站起身来,招呼着仆人说:“走吧,走吧。”临出门,头也不回地说:“我得回去给你打扫墓地了!”

严延年呆愣在那里。

果然一年以后,严延年被一个平日非常忌惮他的副手举报了十大“罪状”。经汉宣帝刘询批示后,调查取证,“罪状”确凿。严延年最终以“诽谤朝廷罪”,被处以极刑。

消息传到睢宁,乡亲们感叹之余,说:“如果他(严延年)当初听了母亲的话,不那么严刑峻法、一意孤行,也不会落得客死他乡的境地。”严延年的母亲,也以看到儿子的过失,加以规劝,并警示可能出现的后果,令乡人称颂其是贤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