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汝佶,纪晓岚长子,喜爱聊斋成癫,英年早逝。(文言白话对照)
环咏亭
原文
士人某寓岱庙之环咏亭。时已深冬,北风甚劲。拥炉夜坐,冷不可支,乃息烛就寝。既觉,见承尘纸破处有光。异之,披衣潜起,就破处审视。见一美妇,长不满二尺,紫衣青裤,著红履,纤瘦如指,髻作时世妆;方爇火炊饭,灶旁一短足几,几上锡檠荧然。因念此必狐也。正凝视间,忽然一嚏。妇惊,触几灯覆,遂无所见。晓起,破承尘视之。黄泥小灶,光洁异常;铁釜大如碗,饭犹未熟也;小锡檠倒置几下,油痕狼藉。惟爇火处纸不燃,殊可怪耳。
译文
某书生借住在岱庙的环咏亭。当时已是深冬,北风劲吹。他夜里围着炉火坐,冷得受不了,便灭灯就寝。他醒来,看见天花板纸破的地方透出亮光,他觉得奇怪,悄悄地披衣起来,从破口处观察。发现有一个美丽的妇人,身高不满二尺,紫色衣服青色裤子,穿红鞋,小脚纤细得像手指一般,梳着当时流行的发髻,正在烧火做饭。灶旁放一张矮茶几,茶几上的锡烛台烛光明亮。他心想这肯定是狐狸。正在凝视之间,他忽然打了一个喷嚏,妇人一惊,碰到了矮几,把灯弄倒了,于是什么也看不见了。第二天早上,书生弄破了天棚查看,只见有黄泥筑的小灶,非常光洁。铁锅有碗那么大,里面的饭还没有熟。小小的锡烛台倒在茶几下面,油迹狼藉一片。只是烧火处棚纸没有烧着,真是怪事。
韩鸣岐
原文
泰安韩生,名鸣岐,旧家子,业医。尝夤夜骑马赴人家,忽见数武之外有巨人,长十余丈。生胆素豪,摇鞚经过,相去咫尺,即挥鞭击之。顿缩至三四尺,短发蓬鬙,状极丑怪,唇吻翕辟,格格有声。生下马执鞭逐之。其行缓涩,蹒跚地上,竟颇窘。既而身缩至一尺,而首大如瓮,似不胜载,殆欲颠仆。生且行且逐,至病者家,乃不见,不知何怪也。汶阳范灼亭说。
译文
泰安的韩某,名叫鸣岐,是位大族子弟,以行医为职业。深夜他骑马到一个人家去,忽然看见几步之外,有个巨人高十多丈。韩某一向胆大气豪,策马就跑过去。离有咫尺远的时候,他便挥鞭打去,这巨人顿时缩到三四尺高,蓬头垢面,样子极为丑陋。这怪物嘴还一张一合,发出格格的响声。韩某下马挥鞭追赶,怪物动作迟钝,在地上蹒跚而行,极为窘迫、狼狈。随后它的身子缩到一尺高,而头却像瓮那么大,身体仿佛支持不住头的重量,几乎要摔倒。韩某一边走一边追,到了患者的家,怪物不见了,不知这是什么怪物。这是汶阳人范灼亭讲的。
乌云托月马
原文
豫南李某,酷好马。尝于遵化牛市中见一马,通体如墨,映日有光,而腹毛则白如霜雪,所谓乌云托月者也。高六尺余,骏尾鬈然,足生爪,长寸许,双目莹澈如水晶,其气昂昂如群鸡之鹤。李以百金得之,爱其神骏,刍秣必身亲。然性至狞劣,每覆障泥,须施绊锁,有力者数人左右把持,然后可乘。按辔徐行,不觉其驶,而瞬息已百里。有一处去家五日程,午初就道,比至,则日未衔山也。以此愈爱之。而畏其难控,亦不敢数乘。
一日,有伟丈夫碧眼虬髯,款门求见,自云能教此马。引就枥下,马一见即长鸣。此人以掌击左右肋,始弭耳不动。乃牵就空屋中,阖户与马盘旋。李自隙窥之,见其手提马耳,喃喃似有所云,马似首肯。徐又提耳喃喃如前,马亦似首肯。李大惊异,以为真能通马语也。少间,启户,引缰授李,马已汗如濡矣。临得谓李曰:“此马能择主,亦甚可喜。然其性未定,恐或伤人;今则可以无虑矣。”
马自是驯良,经二十余载,骨干如初。后李至九十余而终,马忽逸去,莫知所往。
译文
河南南部的李某,十分喜欢马匹。他曾在遵化的牛市上看到一匹马,全身像墨那样黑,在太阳下闪闪发亮,但腹部的毛比霜雪还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乌云托月马。马有六尺多高,鬃毛尾巴卷起,蹄下生有爪子,一寸多长。双眼明净像水晶,气概高昂像鹤立鸡群。李某用一百两银子买下,喜爱这匹马的神采骏逸,喂草料时一定亲自动手。但这匹马脾气十分凶恶,每次放上障泥时,一定要把它绑紧,叫几个有力气的人把马四面拉住,才可以骑坐。提着马缰,从容地奔跑,还没有觉得它快跑,一下子就跑过百里路了。有个地方,离开李某家里有五日路程。骑这匹马在午前上路,到达时,太阳还没有下山呢。因此,李某更加喜爱这匹马,但又怕难以驾驭,也不敢经常骑它。有一天,有个绿眼睛卷胡子的大汉上门求见,自称会调教这匹马。李某就把大汉带到马厩,马一见大汉就高声嘶叫。大汉用手掌拍打马的左右两肋,这匹马才俯首帖耳,不再乱动。大汉把这匹马拉到一间空屋子里,关上门和马兜圈子。李某从门缝中偷看,只见大汉手提着马耳朵,轻轻地说些什么话,马好像点头同意。慢慢地大汉又提着马耳朵,像前次那样轻轻地说些什么话,马也好像点头同意。李某大吃一惊,以为大汉真是会讲马语的。过了一会,大汉开门出来,把缰绳交给李某,这匹马已经浑身大汗了。大汉临走时对李某说:“这匹马会选择主人,也是十分可喜的事。但它的性情未定,恐怕会伤害人。现在就可以不必担心了。”这匹马从此变得很驯良,过了二十多年,骨架精力仍然和从前一样。后来,李某活到九十多岁去世,这匹马忽然逃走,不知道到哪里去了。